珠海市红树林八点广翅蜡蝉预警信息

广东自然资源
+ 订阅

近期,市自然资源监测中心工作人员在巡查过程中发现有红树林苗木发生八点广翅蜡蝉危害,对红树植物的生长造成一定影响。受今年雨水偏少、气温偏高的气候影响,八点广翅蜡蝉虫口数量多、虫口密度大,如果不及时防治,存在爆发的可能。

红树林作为陆地过渡到海洋的特殊森林,是海岸湿地重要的生态系统,在调节海岸生态平衡方面起了关键作用,是我国重点拯救和保护的三大生态系统之一。珠海市红树林分布广泛,仅淇澳岛就有秋茄、桐花树、老鼠簕、卤蕨、海漆等红树植物近30种,面积500公顷,是国内红树植物种类最多的红树林之一。目前该虫处于若虫,是防治较佳时期,为了防止该情况大面积发生,各相关单位要进一步加强监测,密切关注虫情发展,及时发现及时防治。

一、形态特征

八点广翅蜡蝉(Ricabia speculum)属于同翅目(Homoptera)广翅蜡蝉科(Ricaniidae),其寄主有葡萄、柑桔、苹果、梨、李、女贞、野蔷薇等多种乔灌木。

成虫体长约为7~9 mm,平均长8 mm,翅展19~28 mm,平均翅展24 mm;头、胸棕褐色或黑色,腹部褐色或黄褐色;前翅深褐色,有3个较大的透明斑,其前缘近端部处有1个近半圆形的透明斑,外缘有2个较大的透明斑,前斑形状不规则,后斑长圆形,翅面散布白色蜡粉;后翅黑褐色,半透明,前缘基部有一段狭长的透明斑,翅面散生浅绿色的蜡粉;足为黄褐色,但腿节为暗褐色,后足胫节外侧有刺2枚。

若虫

成虫

若虫,1~2龄若虫为乳白色,3龄若虫呈浅绿色,4~5 龄若虫呈褐色。腹部末端有蜡丝10束,其中稍长2条向上向前弯曲并张开,另外8条蜡丝中2条与虫体平行向后伸展,其余的6条分布虫体两侧,每侧3条斜向上举起。

卵为长卵圆形,初产时为无色,后渐变为白色到米色,近孵化时候为浅黄色。长0.7~1.3mm,平均长1.0mm。顶端有乳状突起。卵块双行倾斜,产于嫩枝、叶脉或叶柄组织内,上面覆盖白色棉状物,厚薄不均。

二、发生规律

根据2016年珠海市林业有害生物普查结果,八点广翅蜡蝉在珠海横琴新区、香洲区、金湾区、斗门区、万山区、高新区均有分布,该虫在珠海的发生为一年一代,并以卵越冬,越冬卵于每年的4月上旬至6月下旬孵化,5月上旬为孵化的高峰期,8月下旬还可见若虫,若虫的高峰期为5月下旬至6月下旬。成虫于6月上旬至9月下旬发生,7月上旬以及下旬成虫数量最多。若虫有群集性,常数头在一起排列枝上,爬行迅速善于跳跃;成虫飞行力较强且迅速,寿命50~70天,至秋后陆续死亡。

三、危害现状

八点广翅蜡蝉在红树林寄主较为广泛,主要分布在秋茄、白骨壤、老鼠簕、海枣、海桑、小叶榕、桐花树、木榄、番石榴、银叶树等植物上,对秋茄危害较为严重,近年来其寄主范围逐渐扩大,有成为一类重要害虫的趋势。该虫成虫和若虫群集在嫩枝、叶背和幼芽上吸食汁液,使植株营养不良,树势衰弱,常导致落叶、落花、落果,影响景观;雌成虫用产卵器将嫩枝表皮割破,将卵产于寄主组织中,常导致枝条枯死,影响新梢抽发;其排泄物(蜜露)可诱发煤污病,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

八点广翅蜡蝉若虫危害秋茄

四、防治对策与建议

一是产卵高峰期后的越冬卵的防控,即剪除带卵枝条并集中处理,减少虫源,特别是着卵量较大的秋茄等,但红树林带卵的寄主植物较多,而且着卵枝率也较高,外加泥中操作难度较大,这也给该项措施实施较陆地植物操作上带来了较大的难度。

二是监测若虫孵化高峰期(3月底和4月初),在若虫体小、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弱且身体蜡粉覆盖最小的时候,在着卵率高的寄主植物上(秋茄等)喷洒50%杀螟松乳油1000倍液,或40%二嗪农1000~1500倍液毒杀。

三是成虫羽化高峰期(7月上旬),并且在产卵前期,喷90%万灵可溶性粉剂3000倍液,效果极佳。


【通讯员:珠海市自然资源局 何佳佳】

粤自然小编团队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