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种族矛盾为何一触即燃?|三问美国“黑人之死”①

观天下
+ 订阅

【编者按】美国明尼苏达州白人警察暴力执法导致非洲裔男子乔治·弗洛伊德死亡,由此引发的反种族歧视抗议示威活动已在美国持续数十天。

种族问题、暴力执法问题、贫富差距及社会不公问题、党派相争问题……弗洛伊德事件犹如导火索,点燃了美国民众压抑已久的不满和愤怒。今起我们推出“三问‘黑人之死’”,剖析冲突背后美国社会的深层次问题。


 

“十年过后又十年!然后呢” 三代黑人的街头怒吼看哭了不少网友。

当地时间5月31日,一则老中青三代黑人男子在抗议现场激烈争论的视频在网络上传开,引发网友深思。

视频中,面对种族歧视依然存在的现状以及近期发生的警察暴力执法事件,三人都很愤怒。而对于年纪较长的两位来说,他们长期为平等奋斗而“一无所获”的经历,更增添了一份无奈和无助。

年纪最大的人选择用暴力发泄自己的愤怒,中生代则一直在劝诫大家冷静下来不要冲动,和平抗议。但他们都知道,无论怎么做,都逃不过“于事无补的命运”。于是,中生代告诉孩子,要找到更好的办法,不要拿自己的生命去冒险。

这段视频深刻地反映了美国存在的种族问题。

黑人弗洛伊德之死引发的抗议蔓延全美,不禁让人们想起弗格森镇黑人青年遭枪杀案、纽约小贩遭锁喉致死案……曾号称多元融合的美国,种族矛盾为何成为一触即燃的导火索? 

种族问题根深蒂固:400年的愤怒与悲伤

6月2日,在美国纽约,一名示威者口罩上写有“黑人的命也是命”。新华社发

6月2日,在美国纽约,一名示威者口罩上写有“黑人的命也是命”。新华社发

据媒体报道,事发地明尼阿波利斯市市长雅各布·弗雷称:“这次冲突是400年的愤怒与悲伤积累所致(1619年黑人首次登陆北美)。”

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巴切莱特发表媒体声明,谴责美国警察暴力执法导致非洲裔男子死亡,呼吁美国当局在调查这一事件时正视种族歧视这一“根深蒂固的问题”,并采取切实措施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在美国,种族歧视是最不堪回首的黑暗史和烂疮疤,深深地植根于历史与现实之中。疮疤一次次被撕开,几乎每次都伴随着抗议、示威等活动,从未停止、从未根治。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国际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刁大明在与“侠客岛”对谈中指出:在美国建国之前,包括在该国成长的历史记忆和基因里,非洲裔美国人一直处于极不平等的地位。“白人至上”的文化基因持续弥散在美国各层面,在教育、就业、社会福利方面,非洲裔等少数族裔非常明显被钉在中下层甚至底层。

种族问题“积郁”至今。在法律上和理论上,种族歧视是美国社会禁区,但在实际生活中,“种族刻板印象”随处可见,“黑白不同命”的司法不公更是让种族矛盾愈演愈烈,反种族歧视的怒火一次次被引爆。

2014年,纽约市黑人商贩埃里克·加纳被白人警察锁喉致死,哀求警察的话是和弗洛伊德同样的“我无法呼吸”——这句话也是当年全美抗议口号之一。而在2020年,明尼阿波利斯市,黑人弗洛伊德之死直接引发了这次全美抗议……

此间公布的一份最新民调显示,61%的受访者认为种族歧视是弗洛伊德之死所反映的突出问题。57%的受访者认为美国种族状况总体较差,45%认为过去10年来种族状况变得更差。

阶层分化:黑人总统也难解种族矛盾

6月2日,乔治·弗洛伊德的家人(中)在美国休斯敦参加游行。新华社发

6月2日,乔治·弗洛伊德的家人(中)在美国休斯敦参加游行。新华社发

2月底,美国总统特朗普曾如此自夸:“黑人的就业数字是史上最好的......没有人比我为黑人做得更多。”但是,特朗普的说法忽略了两个因素:

一方面,黑人就业率的逐年提升,得益于平均受教育程度的提升;另一方面,黑人的就业率始终低于白人,且多从事中低收入工作,抗风险能力低。 

以本次事件的风暴中心明尼阿波利斯为例,种族问题仍然很大。《华盛顿邮报》的研究指出,该市的黑人家庭收入只有白人家庭收入的44%,差距达47000美元。黑人家庭的房屋自有率,更是只有白人家庭的三分之一。该市的警察部队主要由白人组成,几十年来一直被指控有种族主义行为,但很少受到惩戒。 

有分析指出,当代种族主义的本质其实已经变异——从19世纪式基于基因的偏见,转向了21世纪式基于阶层的偏见。

《21世纪经济报道》在一篇报道中指出,由于经济条件严重逊于白人,黑人社区的儿童普遍面临教育水平低下的问题。辍学、吸毒被捕、未婚怀孕、贫穷……各种社会问题困扰下,一些人群陷入一代又一代人的无限循环中,始终处于社会边缘和底层。这也导致了在当代社会中,许多人对黑人的刻板印象并非来源于肤色而是直接来源于“阶层认知”,黑人被贴上“懒惰”“犯罪率高”等各类带有歧视和偏见的标签。

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更是放大了这种阶层固化的恶果——黑人面临着高死亡率、高失业率的双重打击。

甚至在黑人内部,阶级分化也成为低收入黑人群体失落感的来由之一。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马戎曾撰文指出,受到高等教育的“黑人精英”,被白人上层社会接纳,也在依照白人主流社会的行为规范做事。“其中一些人的政治认同发生根本转变,不再自视为是‘黑人精英’,而转型为美国的‘国家精英’。这样的政治认同与身份定位使他们不再参与黑人的社会运动,甚至与草根黑人运动保持一定的距离。” 

这也就意味着,在如今的美国,社会底层黑人的某些“社区文化”,已无法得到“黑人精英”的普遍认同。 

而从白人的角度看,上世纪80年代开始,保守主义掀起了对民权运动的反弹政治。在保守主义白人群体看来,少数族裔的每一分收益都是以白人受损为代价的,对于黑人的优惠性政策,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被看成是针对白人的“逆向歧视”。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人发现,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奥巴马的上台,并没有给美国带来“后种族社会”,反而事与愿违——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系博士生陈迹认为,奥巴马的强大政治意象及其象征意义,使得种族再次上升到政治议题的中心位置;保守派和自由派选民按照种族问题“划线”,进一步分裂了保守派白人和少数族裔选民。近年来,“白人至上主义”倾向则进一步激化了已有的种族矛盾与冲突——美国政治的种族化与极化由此相互加强,有愈演愈烈之势。

 

大选之年政治撕裂:“白人至上情绪更激烈

在美国俄亥俄州哥伦布,人们参加抗议示威活动。新华社发

在美国俄亥俄州哥伦布,人们参加抗议示威活动。新华社发

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去年9月的一项研究指出,2018年,美国15岁以下的人口中,非西班牙裔的白人居民,占总人口的比重首次下降到不足一半(49.9%);而非西班牙裔的白人仅占总居住人口的五分之三(60.4%)。 

上述研究指出,“整个国家的白人人口逐渐老龄化,同时年轻一代人口在种族方面更加多元化。年轻‘少数白人’的转折点,对美国的未来有至关重要的启示。” 

早在2004年,政治学者亨廷顿在《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一书中曾论述,盎格鲁—新教文化在美国文化中的核心地位正在动摇。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袁征认为,“原本白人主导的主流文化,随着少数族裔人口增加,从文化构成到政治影响,都会出现质的变化。目前正处在转换和蜕变的阶段。” 

袁征表示,面对大量的移民,白人群体尤其是中下层蓝领工人,明显有一种失落感和不安全感。 

人口结构带来的矛盾,也使得民粹主义和“白人至上主义”情绪更为激烈。特朗普的上台,迎合了这些情绪;或者换种说法,这些情绪使得更多人选择了特朗普。 

袁征表示,特朗普抓住了白人中下层选民的心理,提出了 “美国优先” 理念,大幅收紧移民政策,严厉打击非法移民。 

这种“美国优先”,也被批评为“白人优先”。正如前文所言,美国政治的种族化与极化越来越明显,使得特朗普即使“政治不正确”言论频出,也无碍其基本盘的支持。 

弗洛伊德之死再次反映出美国社会巨大的种族矛盾。但美国政客并没有试着去弥合这种差异和冲突。反而,在大选年里,一些政客大肆强调不同群体的差异,通过制造矛盾来收编选票。由此带来的,则是美国社会的日趋分化。

【记者】王诗堃

【策划】郑幼智 赵晓娜 吕虹

编辑 胡素青
校对 蓝淑茹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