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哲学血肉化》
对于刚进入盛和塾,还不知道企业经营是怎么回事的人,只要告诉他们:“不要考虑多余的事,一味地拼命努力工作。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这就行了。我想,首先只要教他们这一条就可以了。
第三阶段
概括地说,第一阶段是经营者自己必须率先垂范,拼命工作,不亚于任何一位员工。第二阶段是用感人肺腑的语言跟员工们说话,把团队的力量凝聚起来。如果能做到这两条,就要进入第三阶段,即用好损益计算表,把哲学落实到经营的数字中去。
社长带头拼命工作,努力经营,员工们又齐心协力,业绩自然就能提升。但是,经济总是处于景气和不景气的交替之中。一旦经济陷入萧条,企业仍有可能马上跌入赤字,企业常常面临这样的课题。这时候需要的就是读懂并熟练运用损益计算表。塾生中或许有人认为,哲学与损益计算表是两回事,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如果你真的想要实践哲学,你就必须把哲学落实到损益计算表中去,必须将哲学转化为具体的数字。
经营企业与驾驶飞机一样,各位经营者,你们就是飞行员。你们要像飞行员一样,必须进入驾驶舱,手握方向盘,控制操纵企业这架飞机。这时候 ,飞机仪表盘上的每一个数字必须一个一个确认,掌握现在飞机所在的高度、飞行的速度以及飞行的方向。这样才能运用操纵杆,驾驶好飞机。这个驾驶舱中的仪表盘就是企业的损益计算表。读不懂仪表盘就无法驾驶飞机,与此同理,如果不能熟练使用损益计算表,就不能掌握好企业经营之舵。
例如,如果销售额从10亿日元下降到7亿日元,出现了亏本。这时就必须努力削减经费,把经费控制在与7亿日元销售额相符的水准内。要把损益计算表中的科目细分,并一项一项仔细分析,看看哪个科目哪个数字可以削减,彻底研究探讨。这样,针对已下降的销售额,彻底减少经费,哪怕销售额降低仍能保持盈利,这才叫企业经营。
一般认为,“销售额达到10亿日元时,有10%的利润,景气低迷,销售额下降到7亿日元,就会跌入亏损”,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无可奈何。但这不对!这并非理所当然。如果你只有7亿日元的销售额,那么就只能使用与7亿日元销售相应的经费,经营应该做这样的转化。为此,就要求对损益计算表上的每一个计算科目仔细审视,眼光要力透纸背,削减一切可以削减的经费。在做到经费最小化的同时,为了提高销售额,也要下功夫钻研创新。销售额从10亿日元降到了7亿日元,那么,要恢复到10亿日元,该怎么办。不!不仅是10亿日元,要提高到15亿日元该怎么办?经营者必须这样去思考问题。
为此,营销方面应该做什么工作?如果靠现在的老产品销售额难以提升,那么应该开发、经销什么新产品呢?如果要经销新产品,那么卖到哪里去呢?包括这些问题在内,经营者要开动脑筋想办法,从早到晚,东奔西走,尽一切努力去扩大销售。
就这样,对照损益计算表中的计算科目,把它们整天放在心头,眼中死盯着数字,飞奔到工作现场,指示部下削减相关经费,削减的结果再在损益计算表上加以确认。有时,还要快跑到另一个现场,发布新的指示,督促部下扩大销售。这才是经营。所以,如果一片真心诚意想把企业经营好,那么经营者必须争分夺秒,根本无暇旁顾,一心落实经营数字。这就是实践《京瓷哲学》中的“销售最大化,经费最小化”和“每天都进行核算”这两条哲学。
当然,因为我原来的出身是技术员,在创立京瓷公司的时候,我没有损益计算表方面的知识。所以当时企业的损益计算表是请外部专家来做的。但是外部的会计师做的普通损益计算表,在实际的经营中并不能使用。因此,我不断将会计科目细分,这样就方便在实际工作中使用。
另外,销售最大化,经费最小化,经过一个月的努力,结果究竟怎样,月底必须结算,做出损益计算表,否则就不能对下个月如何经营做出对策。如果看到的是2个月、3个月以前的数字,销售增加了、减少了;利润增加了、减少了;是盈利还是亏损。这时候知道了也没有任何意义。财务部门统计汇总,如果月末结算的话,最迟必须在一周之内做出损益计算表,否则,这些会计资料就无法在经营中有效发挥作用。
我的情况是,这样做出来的损益计算表,也就是各个部门的月度决算表,加起来有一叠,以前,出差时也好,在家时也好,我总是带着不离身,一定会放在随手的拎包中,有时甚至抱着它睡。这些表列出了细分的计算科目,因为是分部门核算的表格,加起来有几十张,仔细观看每张上的每一个科目,就要花费一两天的时间,所以,我总是放在手头,抽空细读。
在损益计算表里,看起来好像只是罗列了一个个枯燥无味的数字,但当你认真细致地观看这些数字,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数字,当你想明白的时候,从这些数字中就会浮现出现场负责人的面孔。数字会向你仔细描述实际的经营状态。这是比任何生动的小说都更加有趣的读物。所以不管出差还是留在公司,各部门负责人所采取的工作措施、各事业部的状况以及整个企业的实际状况,我都可以了如指掌。
像这样认真细致地阅读损益计算表,要读到什么程度呢?读到数字给你演绎的戏剧鲜明地呈现出来为止。
然而,很多经营者自以为是在经营企业,但他们却不认真去看反映现场实际情况的数字,即使看,也就是匆匆一瞥。听完会计师或税务师汇报,也只是说一句:“啊?是嘛?”就没了下文。对经营的数字既不做任何的反省,也不采取任何改进的措施。
既然是经营企业,就要随时看着损益计算表,具体地思考应该如何运行事业、如何经营企业,要把经营者自身的意志注入经营的数字中去。这就是在盛和塾学习、实践的第三个阶段。
正如以上所述,根据公司的规模、学习的水平不同,在这个盛和塾里学习的方法、实践的方法也随之不同。希望各位要根据各自的经营情况、经营课题的不同,不断加深学习。
(节选自《将哲学血肉化——在盛和塾应该如何学习》)
了解更多,敬请关注“广东盛和塾”官方微信和官网。教您如何利用哲学经营企业,提高企业经营者心性,提高员工物心双双幸福。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