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中山儿童福利院:“模拟家庭”里真实的爱

南方+ 记者

“1234…..姐姐这是给你的,你快点吃。”6月1日,四岁半的潇潇(化名)手里挽着一大包装满零食的塑料袋,撕开一包QQ糖,把糖果一颗颗数着,送到记者手里。

这些零食是她和妈妈参加 “六一儿童节”的游园活动得到的奖励。

中山市儿童福利院“六一儿童节”开展游园活动

潇潇是中山市儿童福利院收养的众多孤儿之一,因从小患有肝炎而长期住院。

“三岁前,她几乎是一个在医务室里长大的孩子,护士姐姐都让着她,她不懂得分享,现在好多了!” 潇潇的妈妈周丽君,慢条斯理地整理孩子的裙角,一会儿又呵斥孩子,让她少吃点零食。

乍看之下,周丽君像极了平常家庭里,对孩子唠叨不停的母亲。

但事实上,周丽君并非孩子的亲生母亲。2018年5月起,为了让孤残儿童感受家庭温暖,在家庭中成长,中山市儿童福利院大胆探索开展孤儿模拟家庭养育工作,而周丽君就是“模拟家庭”中的妈妈。

中山市儿童福利院大胆探索开展孤儿模拟家庭养育工作

记者探访“模拟家庭”

三岁那年,潇潇和其他三个女孩被安排进入了周丽君的“模拟家庭”,住进了中山市儿童福利院的一栋居民楼里。居民楼里,还住着8位像周丽君一样的模拟妈妈。

她们把自己的丈夫甚至整个家庭搬到了楼里,为福利院的32个像潇潇一样的幼儿、学龄阶段的儿童提供完整的家庭环境。

“模拟家庭”一家六口人的居住环境

“我带你去我们的大房子看看,我还有自己的床”。“六一儿童节”的游园活动结束后,潇潇主动带着记者到家里做客。这是一间老式居民楼,约100平米的房子包含一房两厅以及厨房、两个小阳台。

四个女孩都住在同一个房间里,各自有独立的床位,独立的课桌。近60岁的“模拟家庭”妈妈周丽君开始吆喝五年级的姐姐玥玥(化名)给客人切西瓜。

走进餐桌的位置,墙上贴满了孩子们的奖状、孩子画彩笔画。周丽君一坐下就开始谈孩子的学习问题,谈起母亲节也满是欣慰地拿出自己收到的卡片和礼物,跟记者分享。

在进门的墙上,贴上了四个孩子与父母定下“家庭家规”,他们约定了孩子周一到周五规律作息的时间,“讲究卫生,帮助妈妈做家务”“若违反校规,必须认真反省,罚抄家规,停零食一周”……四个孩子都在家规下签下了歪歪扭扭的名字。

孩子和父母约定的“家庭家规”

在家规旁边有一份“会议记录”,详细记下了上一周每位孩子的表现情况。原来疫情发生前,社工基本每周都会召集各个家庭的妈妈一起开例会。主要是了解家长们在家庭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以及孩子的情况。

虽然都是模拟家庭,但孩子的情况不同,妈妈们也会遇到不一样的问题和困难。

社工谭云星说:“年龄较小的孩子家庭,一个人需要护理照顾4个孩子,妈妈会非常辛苦。而已经上小学的孩子,父母更多考虑如何做好家校共同管理孩子的问题,关心孩子的学习问题。”

墙面上贴满了奖状

模拟的家庭有真实的爱

据介绍,在开展模拟家庭之前,所有的孩子都主要以班级生活为主。20-30个孩组成一个班,由一位保育阿姨负责他们的生活起居。

“但其实孩子与家庭的依恋关系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是很重要的。这些家庭的温暖是保育阿姨没办法给予孩子的。” 从2002年起,进入中山市儿童福利院工作的工作人员罗赞说。

周丽君说,缺少家庭教育的孩子容易留有许多不良的习惯。刚接触潇潇的时候,她是一个让幼儿园老师头疼的孩子,比较喜欢和同学争抢东西,甚至会打人、咬人。

“一方面缺少教育,另一方面也是缺少安全感。我发现这个问题后,主动跟社工提出,我要陪着她入睡。” 周丽君说,起初社工不赞同。

四个女孩都住在同一个房间里,各自有独立的床位,独立的课桌。

“一开始孩子也会不信任我,但每天晚上,我都在床旁给孩子拍背,哄她入睡。” 周丽君说,渐渐地,孩子对她越来越信任、依赖,现在基本每晚都会陪着潇潇睡觉。

“我从去年7月到现在,开始带养潇潇,她也改变了很多。”周丽君说,潇潇不仅身体状况有好转,性格也不再孤僻了。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在妈妈的鼓励下,四岁半的潇潇学会背古诗、跳舞。

而对待上五年级的姐姐——玥玥,周丽君一如普通家长一般,感到非常忧心,“孩子一开始成绩非常差孩子虽然已经上了五年级,但学习基础差,数学只考20分。我着急啊!” 周丽君说,她找来一些练习册,给孩子从一年级的基础知识补起。

今年的期末考,玥玥的数学从20分涨到了60分,达到了及格线。

“进入家庭后,妈妈会给予孩子更多关心和引导。我们可以明显发现孩子跟原来相比更加开朗。语言、动作等各项能力都发展提升更快,也纠正了很多原有的坏习惯。”社工谭云星说。

20名模拟家庭儿童,20名学前班儿童,30名学龄儿童参与活动

据了解,目前中山市儿童福利院共计有446个孩子,96%的孩子患有基础性疾病如肢体残疾、心脏病、地中海贫血等,其中32位幼儿、学龄阶段的儿童已进入“模拟家庭”生活。

“孩子们都很渴望能够进入家庭生活的,32个孩子中,不仅有学龄阶段的孩子都已经进入家庭生活,智力偏低但有一定自理能力的孩子也进入模拟家庭,他们甚至成为了家里的哥哥姐姐,帮助妈妈照顾弟妹。”谭云星说。

【南方日报记者】曾艳春

部分图片由黄震及受访者提供


编辑 朱晓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