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人,小满时节的“果中玛瑙”可以这样吃

莞城文化周末
+ 订阅

“枇杷黄后杨梅紫,正是农家小满天。”每年初夏小满之际,杨梅果实成熟,漫山满坡的杨梅林,绿叶凝碧流翠,红果乌亮烁紫,使人心醉,深受人们的喜爱。如果能约上三两好友,前往杨梅园中采摘,不亦乐乎。

杨梅古称机子(《北户录》),又称白蒂梅(《品汇精要》)、朱红、树梅(《中国树木分类学》),扬州一带称为圣僧梅(《农政全书》)。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其形如水杨子,而味似梅子。”

杨梅属于木兰纲杨梅科杨梅属小乔木或灌木植物,又称圣生梅、白蒂梅、树梅,具有很高的药用和食用价值。据相关检定,优质杨梅果肉的含糖量为12%~13%,含酸量为0.5%~1.1%,富含纤维素、矿质元素、维生素和一定量的蛋白质、脂肪、果胶及8种对人体有益的氨基酸,其果实中钙、磷、铁含量较之其他水果含量更高。它在中国华东和湖南、广东、广西、贵州等地区均有分布。中国已知的杨梅有50多个品种,有杨梅、白杨梅、毛杨梅、青杨梅和矮杨梅等,经济栽培主要是杨梅。

人工栽培和食用杨梅的历史距今已有2200多年,最早可见西汉司马相如所著《上林赋》,中写有“樗枣杨梅”的词句。同为汉代名士的东方朔也在《林邑记》中描绘杨梅道:“林邑山杨梅其大如盃椀,青时极酸,既红味如崖蜜。”文中生动形象地抓住了杨梅的形态特质与口感。

在古代,人们从不掩饰对杨梅的喜爱之情。南朝文学家江淹是将杨梅入诗的第一人,他在《杨梅颂》中写道:“宝跨荔枝,芳帙木兰。怀蕊挺实,涵黄糅丹。镜日绣壑,霞绮峦。为我羽翼,委君玉盘。”;唐代大诗人李白在《梁园吟》中将杨梅视为款待友人的上佳之选,他写道:“玉盘杨梅为君设,吴盐如花皎白雪”;宋代诗人平可正在诗中写道: “五月杨梅正满林,初疑一颗值千金,味方河朔葡萄重,色比庐南荔枝深”的佳句;苏东坡品尝杨梅后,认为杨梅的美味胜过了荔枝与葡萄。

关于杨梅的食用方式,明代画家、作家文震亨十分喜爱杨梅,他在《长物志》中记载了他多年吃杨梅的独家心得:“出他山者,味酸,色亦不紫。有以烧酒浸者,色不变而味淡,蜜渍者色味俱恶”。在夏季,没有人能逃得过杨梅的诱惑,只可惜杨梅易逝,不易保存。为了把这份节气之美封存,人们想尽了各种办法,比如盐藏、腌渍等等,其中“杨梅干”就是将杨梅晒干加工制成蜜饯、果酱等众多美味。

但在众多的食用方法中,还是杨梅酒最纯正地保留了杨梅的灵魂风味。关于杨梅酒的做法,东莞市中医院黄泽坤科长介绍道:“新鲜的杨梅,在摘除叶子、果梗,清洗后用淡盐水浸泡。然后过清水去盐后,隔水蒸熟。接着用蒸好后的杨梅先倒入玻璃酒瓶中,再按比例加入白酒和冰糖块,密封放阴凉处保存。浸泡20—30天,将过果酒滤取出来,就可以直接饮用了。”杨梅酒除了味道独特和可以长期保存外,还有具有开胃、消暑、解毒、止泻等功效。

杨梅除了作为时节鲜果日常食用,果肉、树皮、树根等还有着相当的药用价值。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记载了杨梅的功效:“可止渴,和五脏,能涤肠胃,除烦愤恶气”,并记载了杨梅具有止泻、缓解头痛、牙疼等功效。

在《全国中草药汇编中》中记录有:“杨梅以根、树皮及果实入药。根及茎皮全年可采,去粗皮切片晒干备用,果夏季成熟时采,鲜用,干用或盐渍备用。根、树皮可以用于散瘀止血、止痛,跌打损伤,骨折;痢疾;胃、十二指肠溃疡;牙痛;烧烫伤。果实可以生津止渴,可用于食欲不振。”

杨梅的果肉味甘酸、性温,根与皮味辛、性温。在孟诜的《食疗本草》中提醒道“切不可多食,甚能损齿及筋”。在《开宝本草》《本经逢原》《本草从新》等中医学著作中皆提到,多食杨梅会使人“发热”,“热血火旺人,不宜多食”。虽然杨梅是夏日饮食中的良品,更有诸多益处,但是在食用时应当多有注意。

(本文由东莞市卫生健康局、东莞市中医院和东莞市中医学会指导撰写)


编辑 毛敏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