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9年,美国再次拥有从本土开展载人航天任务的能力。两名来自美国航天局(NASA)的航天员搭乘SpaceX的载人版龙飞船从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升空,飞往国际空间站,并预计在空间站逗留1—4个月。
新的载人飞船,孵化于NASA的“商业载人航天项目”。这是NASA新的航天业务模式:通过购买服务降低航天成本。具体而言,NASA扶持SpaceX等商业公司制造航天器,重新获得载人航天能力,而非自己大包大揽;而这些商业公司,还可以通过出售太空旅游的座位在未来获得利润。
尽管有经常性跳票等问题,商业模式也并未完全确定可行,但“商业载人航天项目”还是成功把人送上太空。这也向我们展示了探索太空的新模式。
“俄罗斯船票太贵了”
2011年,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在执行最后一班飞行后退役。美国失去了向太空运送航天员的能力。
就航天飞机退役,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技术中心研究员周炳红指出有两个原因:安全性差、经济性差。“航天飞机进行了135次的飞行就出了2次安全事故,总共14名航天员罹难。在载人航天历史上,都是安全性很差的;虽然设计目标是要重复使用,但运载系数太低,维护成本又高,经济性目标也没有实现。”
科罗拉多大学研究人员2011年在自然杂志(Nature)发表的通讯文章指出,在计算全生命周期成本的情况下,航天飞机的单次飞行费用高达15亿美元(以2010年美元计)。
航天飞机退役,到载人龙飞船首飞的9年间,美国仍然需要向国际空间站运送人员,唯一的途径是向俄罗斯购买联盟号飞船“船票”。作为唯一卖家,俄罗斯的船票不断涨价。商业内幕网站(Business Insider)根据NASA审计数据整理发现,俄罗斯航天局最初的票价仅为每个座位2180万美元,到2018年则飙升到8100万美元,10年内增长372%。
从2006年到2018年,NASA向俄罗斯支付的联盟号飞船上的每个座位的费用。
最后一张联盟号船票也创造了纪录:据航天专业媒体SpaceNews报道,龙飞船载人首飞前,作为备用方案,NASA同俄罗斯航天局签订的最后一张船票金额竟达9025万美元。此外,NASA还向俄罗斯承诺将在接下来的两年半内,利用其货运飞船为俄罗斯向空间站运送800公斤的货物。
NASA局长布里登斯廷在5月1日时还表示,NASA尚未决定是否还需要2021年春天的另一个联盟号座位。这需要对龙飞船载人飞行的结果进行评估后决定。
从货运到载人:近地轨道商业化脚步加快
冷战之后,NASA“不惜代价登月”的航天发展模式也成为过去。NASA预算占美国整体财政预算比例大体呈逐年下降趋势。
为了以尽可能低的成本,“将资本引入航天”成为NASA的选择。
货运飞船是最先试水的领域。2008年,NASA签订了第一批“商业补给服务”合同。所谓“商业补给”,就是使用商业公司的货运飞船向国际空间站运送补给。SpaceX(猎鹰9火箭+龙飞船)和轨道科学公司(安塔瑞斯火箭+天鹅号飞船,现已被诺斯罗普-格鲁曼收购)获得NASA合同。
2016年4月8日,猎鹰9号搭载货运版龙飞船向国际空间站运送补给。
之后的事实证明,它们成功完成了向空间站运送补给的任务。NASA继续向两家公司授予第二批“商业补给服务”合同。第二批合同还引入了第三家公司——内华达山脉公司的“逐梦者”。这也反映了NASA的思路——引入竞争,以降低成本。
货运飞船的成功给了NASA信心。NASA发起了“商业载人航天项目”,目标是向国际空间站运送航天员。经过前期一系列小项目,最终在2014年,NASA授予波音和SpaceX向国际空间站提供载人发射服务的大合同,金额分别为42亿美元和26亿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波音的合同更大,但其设计的“星际客机”进展并不顺利。最近的情况是,在2019年12月进行的首次无人飞行中,“星际客机”并未到达预定轨道。
但无论波音还是SpaceX,相对航天飞机来说,发射成本都有显著降低。根据2019年11月NASA的报告,SpaceX公司的单个座位价格为5500万美元,波音公司的单个座位价格为9000万美元。
事实上,发展商业载人航天,此前在NASA内部,以及和审批预算的美国国会里,也存在不小的争论。2020年5月初,在行星学会组织的一场访谈节目里,2009-2013年担任NASA副局长的洛瑞·加弗(Lori Garver)透露,商业载人航天项目本可以在2008年时就开始,但NASA内部和国会并没有批准预算。而且国会对于NASA自己设计制造的项目,预算更宽松;对于商业航天项目,卡得更严。
“SpaceX进入载人航天领域,意味着载人航天的竞争更多元化,会刺激技术更快的进步。”周炳红说,“另一方面,也会促使载人航天降低成本,往可重复使用发展。”
成本如何降?“极致模块化”
周炳红用“极致的模块化”来形容发射载人龙飞船的猎鹰9号系列火箭。
“猎鹰9号的一、二级直径一样;一级使用9个发动机,二级使用一个发动机,使用的发动机基本相同(均为梅林系列发动机),很多零件都完全一样;推进剂也是完全一样的,都是用的液氧煤油推进剂。这就是‘极致的模块化’, 不但制造成本低,可靠性也会更高。”周炳红说。
发射前的载人版龙飞船和猎鹰9号火箭。
另一方面,SpaceX的火箭型号并不多,载人版龙飞船和货运版龙飞船,使用的都是猎鹰9号系列。周炳红分析,通过多用途共用火箭,增加单一型号发射次数,同样能降低成本和提高可靠性。
猎鹰9号还历史上首次实现了火箭第一级助推器和整流罩回收复用。“SpaceX可以重复使用火箭最昂贵的部件,从而降低进入太空的成本。”其官网如此形容猎鹰9号的特点。
截至载人龙飞船任务前最后一次发射(2020年4月23日),猎鹰9号系列已完成51次第一级助推器回收;此次回收的一级助推器的编号是B1051.4。小数点后的“4”指回收次数,意味着它已经是四手旧火箭了。
货运的龙飞船,也实现了回收复用。后期的国际空间站补给任务,使用的都是回收飞船。
分析SpaceX,“低成本”是绕不开的话题。马斯克也将发射成本作为其火箭的重要卖点。
也有不少质疑认为,相对于一次性火箭,回收复用“看上去很美”,实际上反而增加了硬件和运输、翻新等方面的成本;SpaceX目前的回收次数,达不到“低成本”的目的。
例如SpaceX的竞争对手、联合发射联盟(ULA)的CEO托里·布鲁诺(Tory Bruno)就在社交媒体指出,经过测算,单个一级助推器需回收复用10次左右,才能实现经济性。SpaceX目前的平均回收复用次数(2.5次)远远不够。
NASA为国际空间站旅游开出价码
国际空间站主要由美国和俄罗斯主导。NASA曾长期对国际空间站作商业用途持反对态度,俄罗斯则对商业使用态度积极。例如,俄罗斯曾允许私人游客进入国际空间站,2001年到2009年期间,美国的太空探险公司(Space Adventures)租用俄罗斯联盟号飞船,先后将7人(8次)送往国际空间站参观。更早的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色列一家牛奶公司甚至在俄罗斯自己的和平号空间站拍摄了广告。
2008年, 太空探险公司租用俄罗斯联盟号飞船将理查德·加里奥特送上国际空间站。
但美国的态度也在转变。2019年,NASA通过官网和发布会宣布,“向商业项目开放国际空间站”“允许空间站上的商业和营销活动”。
特别是,同以往的概念性设想不同,NASA还为国际空间站“旅游”标明了价格:其首席财务官杰夫·德维特(Jeff DeWit)表示,每次旅行的费用约为5000万美元。
对于商业航天公司来说,把普通人送上太空,或许是最好的宣传,也有最大的利润想象空间。
截至目前,已有多家机构声称与SpaceX、波音等达成太空旅游合作,旅游方案包括轨道体验、国际空间站体验等等。比如太空探险公司已向波音定下“星际客机”的席位……
周炳红认为,商业化航天带来了更多进入太空的机会,这会让公众更加关注和支持人类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
【记者】王诗堃
【实习生】郭柏
【策划统筹】张志超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