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绣花”功夫为城市“美颜” 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南方日报


永庆坊升级改造后成为广州城市地标,不少游客慕名前来“打卡”。

贯穿白云山、花果山、越秀山的广州“云道”对外开放,不少市民顺着“云道”感受花城新活力;佛山禅城祖庙商圈,石湾陶塑、佛山剪纸、木板年画等传统技艺,成为禅城文商旅融合探索中的“网红打卡点”……

发展是对使命的响亮回答。2018年10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广州市荔湾区西关历史文化街区永庆坊。他指出,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抢抓大机遇,焕发新活力,广东正不断让老城市焕发新活力,落实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把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各环节,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保护中传承展现岭南城市魅力

珠江之滨,白鹅潭畔,沙面岛游人如织。沙面街道翠洲社区志愿者马雪萍在岛上出生,至今住了60多年。

从小处落笔,以“绣花”功夫打造精品工程的沙面历史街区提升工程,让她很欣慰。马雪萍常和街坊们开玩笑说:“在沙面岛可以看到珠江上一江两岸的灯光,相当于免费享受了珠江夜游的一半景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广州考察时强调,要“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从2009年开始,华南理工大学教授王世福团队就以保护历史文化为前提,进行永庆坊规划设计工作。“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启发了我们对传统历史街区保护的方法和路径。”王世福说。

广东老城微改造正迈上新台阶。截至2019年底,广东累计实施“三旧”改造面积达80.04万亩,位于粤港澳大湾区的珠三角九市共保护与修缮传统人文历史建筑567万平方米。如惠州桥西街道惠民空间、中山纪念堂周边地区等老城微改造项目,让隐匿于老城里的岭南历史街区重现魅力。

珠江畔,广东美术馆、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广东文学馆“三馆合一”项目正在加快建设。项目负责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表示,选在白鹅潭建设“三馆合一”项目,是为了让文化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让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感受文化熏陶。“让文化元素有机融入城市整体规划布局之中,嵌入广州‘一江两岸’标志性风景带,支持广州建设岭南文化中心和对外文化交流门户,助力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

在发展中创新迸发城市新活力

2018年10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粤剧艺术博物馆,关心粤剧艺术的传承和保护。这让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粤剧院院长曾小敏备感暖心。

“今年我们策划推出了线上春班、粤剧在线小游戏等系列线上活动,主动与各大直播平台联手,一系列独具特色的线上直播晚会在线观看人数累计超500万人次。”曾小敏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的核心是人,城市工作做得好不好,老百姓满意不满意,生活方便不方便,城市管理和服务状况是重要评判标准。”

在广州南沙,开办企业无需行政许可,只要按照流程完成实名认证、自主申报、信用承诺等环节。“最快10分钟就能办好一张营业执照。”澳门电子金融贸易促进会副会长马俊连连点赞。

城市焕发新活力,正不断推动业态升级,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随着城市的升级,城市的营商环境也在出新出彩。

2019年5月16日,广东省政府网站发布通知,推广实施11项新形成的广东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成果,其中7项在全省范围内复制推广,这其中主要就是构建出彩营商环境的经验。

“广东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突出的特点是推动科技创新赋能老城市新活力。”广州市科技局局长王桂林表示,广州以大格局、大气魄、大手笔汇聚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遵循“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生态优化—人才支撑”全链条的创新发展规律。

数据更具说服力。在深圳,走进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工场,生机与活力扑面而来。工场负责人邓小昆感慨地说,从首批创业团队入驻到如今,不到两年时间,工场共入驻25家创业团队,团队总人数由首批的49人发展至如今的300余人。

城市焕发新活力,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百姓获得感幸福感满满。

>>一线回访

广州永庆坊:融合传统现代 延续城市根脉

5月的早晨,广州荔湾老城中的永庆坊,阳光洒在麻石地板上,狭窄的街道上,五光十色的现代化店铺装饰与西关老屋的青砖灰塑相映成趣。

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永庆坊这条广州老街正在微改造中焕发新生——从一个危旧房集中的片区,到成为充满文化气息的城市地标,市场化运营的方式为老城更新改造提供了新样本,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注入了新活力。

“我们一家在这住了30多年,没想到家门口竟成了旅游区。”70岁的林燕霞是永庆坊的老街坊,现在她每天最享受的是暮色下抱着小孙子在家附近散散步,偶尔当起“志愿导览员”,给游客介绍广州西关的“威水史”。

“当时这里曾是广州市危旧房最集中的区域之一。”站在青石板上,林姨向记者感慨。

“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为老城区进一步改造指明了方向,永庆坊二期建设从此进入了“快车道”。

荔湾区住房和建设局二级调研员江伟辉迫不及待向记者展示永庆坊二期项目示范段的成果:“全长1.2公里的骑楼街外立面,都穿上了灰白色彩为主的‘新衣服’,还以复古的设计还原以前的士多店、老照相馆等。”

因为看中永庆坊独特的文化氛围和未来发展前景,亮风台科技总经理韩磊3年前就在永庆坊初创公司,如今企业员工规模翻了2倍。让韩磊欣喜的是,这个开放包容、充满文艺气息的街区,不仅让他和他的员工找到了归属感,更让他们找到了“邻里知音”,嗅到了新商机——公司近年与广州十三行博物馆合作,运用AR技术让博物馆里的珍贵藏品“动”起来。

>>新闻延伸

粤剧艺术博物馆:活化岭南非遗 留住城市记忆

今年1月,2020年少儿粤剧传承基地师生粤剧粤曲汇报展演在粤剧艺术博物馆举行。

今年1月,2020年少儿粤剧传承基地师生粤剧粤曲汇报展演在粤剧艺术博物馆举行。

粤剧艺术博物馆舞台上,荔湾区级粤剧传承人唐沛文正忙着排练以传承荔湾文化为主题的儿童剧。

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走进粤剧艺术博物馆同粤剧票友们亲切交谈的一幕,让这名“90后”非遗传人备受鼓舞。如何将粤剧这颗“南国红豆”播撒在更多年轻人心中,成为粤剧艺术工作者肩上沉甸甸的责任。

近两年来,粤剧艺术博物馆的“粉丝群”正悄然发生变化——以往前来参观、看剧的大多是本地中老年人,如今越来越多的学生到馆参观学习。

“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为广州推动传统文化活化传承提供了新思路,激励我们融入创新理念,先行先试。”荔湾区文广旅体局副局长严洪芳介绍,近年来,荔湾区积极探索非遗工作创新发展路径,将目光投向中青年非遗传承人,打造“青春非遗”品牌。比如今年3月,该区成立了广州首家非遗行业协会,一方面打破了以往非遗传习中论资排辈的陈旧惯例,发展有实力、有活力的年轻非遗传人成为协会常务理事;另一方面实现了横跨非遗项目的行业深度合作,激发非遗项目发展的“造血”功能。

拓宽平台,对接产业,非遗传承有了更多的“活水”。今年疫情期间,荔湾区级广绣传承人王新元试水与广州采芝林药业有限公司进行跨界产业合作,生产出广绣香囊。这款外表精美、具有文化内涵和实用型的文创产品在网上热卖,目前已售出2.3万件。

“传承要有市场才有发展,从小众走向大众,非遗才有希望。”严洪芳表示,荔湾将以筹建非遗协会和非遗书房为抓手,积极打造非遗品牌活动,让传统非遗技艺伴随着老城市华丽蝶变出新的生机,加快推进文创旅居深度融合,通过文化发展带动城区综合实力提升,让西关老城市展现新活力、焕发新光彩。

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云两会报道记者 柳时强 毕嘉琪 李文轩 李鹏程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吴伟洪 徐昊

编辑 邢泽鑫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