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院士说|吴清平:搭建微生物基因与生物安全大科学装置

南方+ 记者

“从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我们可以看到微生物的巨大破坏力;也要看到,微生物在工业、农业、医疗、环保等领域的作用同样是巨大的。”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名誉所长吴清平在多个场合常讲起这句话。

一株微生物可以产生一个大企业,一群微生物可以打造一个大行业。作为一名生物科技工作者,吴清平认为,谁能掌握先进的微生物、菌种、基因和大数据,谁就能赢得未来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新优势。因此他建议,构建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科学大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开展病原微生物快速高效检测、防控和功能益生微生物资源挖掘与功能开发等工作。

全国人大代表吴清平。 南方日报驻会记者 王辉 摄

全国人大代表吴清平。 南方日报驻会记者 王辉 摄

构建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科学大数据库

南方日报: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5月11日发布的公告,新冠病毒拟按二类病原微生物管理。这次疫情再次将微生物安全话题拉入公众视野,对此您怎么看?

吴清平:从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我们可以看到微生物的巨大破坏力;也要看到,微生物在工业、农业、医疗、环保等领域的作用同样是巨大的。地球上生物总量的60%都是微生物,人类在不断加速利用微生物的同时,新的微生物安全风险也不断出现。

因此,在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研究方面,我认为要从系统性、支撑性重大基础研究着手,建立中国微生物基因与生物安全大科学装置,同时建立国家微生物组与先进制造技术创新中心,完善微生物学从基础研究到应用基础研究再到成果转化的全链条。

南方日报:如何理解这一大科学装置的内涵?

吴清平:颠覆性技术的产生需要搭建支撑性、系统性的重大研究平台。微生物基因与生物安全大科学装置首先应当建立微生物菌种资源保藏库,保存包括病原微生物、工业微生物、环境微生物、人体微生物等在内丰富的菌种资源;其次,要打造生物信息学平台,包括超算平台等;三是开展微生物组学研究,在生物信息支撑下构建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科学大数据库;四是构建基于微生物菌种基因与大数据的微生物高技术挖掘平台;五是打造高等级的生物安全实验室,如P3和P4实验室等。当然,这一大科学装置还应当包括高新技术成果孵化的平台。

吴清平参加南方日报、南方+全国两会多屏云访谈。

吴清平参加南方日报、南方+全国两会多屏云访谈。

让成果转化过程缩短效率提高贡献加大

南方日报:您曾提到,微生物产业是未来我国最具发展潜力的生物技术产业之一。如何理解这句话?

吴清平:微生物物种的广泛性决定了其应用领域的广泛性,可以说,一株微生物可以产生一个大企业,一群微生物可以打造一个大行业。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健康越来越关注,我国微生物健康产业也迎来基础研究与技术应用研究的好时代。

近年来,微生物产业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科技创新的一个新高地和竞争的新战场。谁能掌握先进的微生物、菌种、基因和大数据,谁就能赢得未来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新优势。

应当看到,我国拥有丰富且极具特色的微生物资源,蕴藏着巨大的应用潜力和产业价值,但我国微生物系统创新研究的基础薄弱,大多处于跟踪型、分散性研究阶段,缺乏产业导向的基础研究战略布局和系统应用创新研究的顶层设计。

因此,微生物基因与生物安全大科学装置和先进制造技术创新中心的建设,将推动系统性的原始创新,同时也将大幅度缩短创新链条,助力我国在这一领域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种质资源、核心关键技术与装备产品,创建一批微生物先进制造工具,实现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与产业化,将有力支撑我国抢占微生物安全与健康研究的技术高地,推动整个产业链的革新。

南方日报:如何做好产学研结合,让微生物学科研成果有效转化为生产力?

吴清平:获得原创性的科技成果是第一步,而做好科技成果转化也是一个大课题。我认为,首先是要出台并落实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政策,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让他们对成果转化有稳定预期。

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完整链条,要搭建科学合理的转移转化平台,工程化、标准化、投融资等各个环节相互配合,只有这样,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路径才能更顺畅,达到成果转化过程缩短、效率提高、贡献加大的效果。

【记者】卞德龙

【图片】驻会记者 王辉

编辑 李珩丹
校对 洪江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