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南方日报、南方+为你打造的健康随身听,每天听一听,给健康加分。
“如果这个世界真的是这样的话,你放心把你孩子生出来吗?”
反映校园霸凌主题的电影《少年的你》在金像奖上横扫8项大奖,影片中女主角陈念的这句台词触动人心。近日,有全国人大代表指出,很多校园霸凌行为性质极为恶劣,但伤害后果没有到达伤残鉴定相关级别而无法追责,建议对校园霸凌细化惩治标准。
事实上,校园霸凌伤害的不仅是孩子肉体,更多是精神上带来的创伤。有数据显示,在儿少精神科门诊就诊的焦虑抑郁小患者中,有几乎一半的孩子存在校园霸凌的创伤体验。
根据《广州市未成年人保护规定》,每年5月的最后一周为全市的未成年人保护宣传周。孩子遭遇校园霸凌该怎么办?《健康随身听》邀请广州市惠爱医院儿少精神科主治医师欧玉芬,为家长们支招。
问:欧医生,校园霸凌对孩子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欧玉芬:我先说一个案例。最近我的诊室来了一个着急上火的妈妈和一个低头不语的孩子,妈妈进入诊室后一直控诉孩子不愿去学校,也不说为什么。直到我跟孩子单独交流时,孩子才说出原因:不愿意上学是因为在学校被嘲笑和被人捉弄,他曾经告诉过父母,爸爸的回答是:你不惹别人,别人怎么会去整你?妈妈说:不理他们就是了,我们没有必要跟那些人计较。老师知道后,曾经找那些同学谈话,然而事后这些人却背地里变本加厉的嘲笑他,放学路上更是狠狠的修理他。他想要狠狠回击,但是势单力薄,最后挂彩回到家还被妈妈说。孩子感觉到在学校非常无助、孤独,在去学校的路上就开始紧张、心慌,他很担心自己去到学校不知道又有什么在等着他。
这是个让人心疼的故事,然而这样的事一直都在发生。校园内学生之间的霸凌现象,从社交角度来看,实际上是同伴间的人际关系问题。实施欺凌和被欺凌者均存在不同形式的社交困难。
假如孩子在同伴的人际中遭受到被欺凌,而自身应对技能不足,情绪调控又无法应对这样的压力,家长和老师又不能提供有力量的支持和帮助,那么这就成为一个长期慢性的压力源,焦虑、抑郁等问题情绪会随之滋长。在儿少精神科门诊就诊的焦虑抑郁的小患者中,有几乎一半的孩子存在校园欺凌的创伤体验。
耶鲁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受欺凌的青少年出现自杀观念的风险是其他同龄人的2-9倍。
问:遇到校园霸凌,我们该怎么做呢?
欧玉芬:处于被欺凌或者欺凌别人的孩子中,有部分本身可能就是神经发育障碍,如多动症、孤独症谱系障碍,或者存在人格障碍、焦虑障碍、抑郁障碍等,这部分孩子需要被识别和转介到专业机构进行评估干预,得到更妥善的帮助。
而对大部分的孩子来说,针对被欺凌的社交场景进行预防性训练可以从中获益。
比如,在校园中,有特殊特征的孩子通常会引来另外一些喜欢恶作剧孩子肢体上的攻击,被攻击的孩子往往难以应对。
我们会建议孩子:
(1)保持低调的形象、不要吸引注意力到你自己身上来。
(2)避免接触欺凌者;不要尝试和欺凌者说话;不要尝试和欺凌者交朋友。会有些孩子想着找棵“大树”傍着好依靠,但常常事与愿违,这样做往往给了更多的机会让欺凌者作恶。
(3)不要挑衅欺凌者:不要故意惹怒欺凌者并告发他们而使他们陷入麻烦。因为如果这样做了往往会让习惯以暴力解决问题的人对你施行暴力。
(4)和其他人一起外出:避免落单,因为欺凌者喜欢挑选单独行动、不受保护的人。
(5)如果身处危险中,找成年人帮助,如父母、老师、校长、教务主任等。
在人际交往中,言语的攻击很常见,有些敏感的孩子会因此感到被伤害,产生创伤性体验,并影响情绪及后续的社交。
我们会建议孩子:
(1)表现出他们说的一点都不使你困扰;
(2)取笑他们说的话;
(3)对嘲笑做出简短的反击:说一些酷酷的话来反击,比如“那又怎样?!”“谁在乎?”
(4)显示出你并不在乎:耸肩,摇头,然后走开。
(5)在没有展示你不在乎嘲笑者说的话之前,不要走开。不要让取笑者认为你是在逃跑。
(6)不要用以牙还牙的方法进行还击,这种方式可能会带来更严重的报复。
(7)绝对不要和父母、老师或者成年人使用以牙还牙的方法。
问:目前很多青少年也会在社交平台上遭遇网络霸凌,该如何应对呢?
欧玉芬:网络暴力也会让敏感的孩子产生创伤体验,临床上也遇到一些就诊的青少年,在焦虑抑郁的早期常有类似的应激。
我们的建议是:不要回应对方,同时在网络上保持低调;可以善用社交软件的设置功能关闭评论或拉黑欺凌的人,阻止对方再次发来有害信息;寻找能信任的人支持自己,可以是年龄相仿的朋友;还可以通过截图等方式保存证据,向学校、运营商、法律部门等报告网络欺凌。
当孩子们知道如何避免以及如何应对的技能,他们就能感受到自己的力量,减少无助感,这样也许可以降低由此诱发的抑郁焦虑的可能。
而家长们在孩子寻求帮助的时候,除了同理他们的感受,感谢他们的信任,也可以尝试使用以上推荐的有研究实证的应对方式。
问:如果是自己的孩子欺凌别人,家长该怎么办?
欧玉芬:需要引起注意的是,校园欺凌者的身心发展也会受到影响。有研究发现,在学生时代有欺凌别人的孩子,在他们的16至24岁期间,发生犯罪风险是其他同龄人的5.3倍,暴力犯罪行为风险是其他人的7.79倍。
有少数的孩子经常会被投诉欺负别人,家长往往疲于应付但却无能为力。
我们建议家长可以这样做:
(1)重视孩子的这些行为。让孩子意识到欺凌行为是不被包容的。设置行为的不良后果,比如失去一些特权或者取消做一些放学后他所喜欢的活动。
(2)让老师、学校的领导和心理工作人员参与一起合作让欺凌行为停止。
(3)跟孩子谈论同理别人感受很重要。跟孩子讨论如果被欺凌的对象是自己会怎么样。
(4)监督孩子的活动。鼓励孩子参加可以观察到有好榜样的群体性运动和社区活动中,可以学习到好的社交行为。
(5)做好榜样!父母自身面对意见不同的时候避免使用言语或者肢体攻击行为。
(6)肯定和鼓励孩子好的言行!如果孩子的欺凌行为仍没有改善且难以自控,则需要带孩子就诊精神心理专科进行评估和干预。
感谢收听《健康随身听》,每天听一听,给健康加分。如果觉得有帮助,请记得点击右上角,分享给家人或朋友。
医学指导:广州市惠爱医院儿少精神科主治医师欧玉芬
【音频主播】严慧芳
【音频编辑】周鑫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