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堂素有“龙舟之乡”的美誉,龙舟文化可谓是源远流长。现在进入农历四月了,中堂镇的工艺品小龙舟制作早已经是一派繁忙的景象,迎来制作旺季。
冯沛朝师傅为省级非遗传承人,今年64岁,积极致力于非遗制作和传承,冯师傅介绍,今年小龙舟制作并未受疫情影响,订单一直稳定,随着端午临近,小龙舟的订单越来越多。
据不完全统计,在中堂东向、槎滘、斗朗、东泊等村(社区)制作龙舟小模型的手工达人至少有10多位,他们当中,有很多木工、船工出身,热衷传统手工制作,并寄情于龙舟小模型的制作中。
据悉,中堂镇政府积极扶持与照顾保护龙舟制作技艺,对于传承人,则鼓励传承收徒,以老带新、有计划的选拔年轻一代的传承人,积极鼓励传承人进行文创推广和宣传活动,把中堂的特有的龙舟制作技艺的保留下来。
中堂镇非遗传承人介绍
广东省非遗传承人——冯沛朝
中堂镇的“龙舟制作技艺”,2008年被国务院批准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该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冯沛朝师傅,出生于中堂镇东向村造船世家,今年63岁,自小就跟着父亲做船,从小就耳濡目染,其父亲冯怀女是中国国家级龙舟制作技艺传承人,得授于父亲精湛的龙舟制作技艺,冯沛朝师傅制作的龙舟令人啧啧称赞。
冯沛朝师傅1970年正式开始了造船生涯,早年跟随父亲在中堂、万江等各村游走制作龙船,冯师傅18岁便能独立“揸尺”并任大师傅,带领同行师兄弟们独立制作做龙舟,至今已有30多年,每年制作传统大龙舟数量10-20条,至今制作传统大龙舟400余条,主要销往广东省各个水乡,还有周边乡镇、东南亚及美国等地。
他制作的龙舟工艺精细,船型线条流畅,船头破水好,船尾消水好,很受欢迎。近些年由于其父亲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冯怀女年迈已高,目前冯沛朝已担负起东莞国家非遗项目“龙舟制作技艺”的传承大任,由于其制作的龙舟吃水浅、扒水快,深受人们的追捧喜爱,其龙舟远销周边市镇,驰名他乡。
2010年开始尝试制作小型龙舟工艺品,制作的小龙舟与大龙舟的制作程序一模一样,等比例缩小非常精美,受到人们争相追捧,小龙舟工艺品制作共计500余条,细节精美活灵活现已远销美国、东南亚等地。
获得荣誉
2017年获得东莞市首届“名城名匠”称号,代表东莞的匠人精神,获“技艺精湛”的牌匾。
2015-2017年协助中堂镇文广中心编著《东莞龙舟志》《中堂龙舟传奇》等书籍,将自己的知识、资料等都转化为了实际的教材,可供儿童、全民阅读,普及龙舟制作技艺,留下宝贵的财富。
2016年参加录制CCTV《我有传家宝》节目。通过电视栏目宣传中堂镇的龙舟制作技艺,以及东莞的龙舟文化。
2017年参加录制CCTV《央视端午晚会》节目,向全国人民展示了东莞的历史文化风采以及中堂镇的龙舟制作技艺的历史和特点。
2016-2017年将龙舟工艺品创新为非遗产品,参加东莞市“非遗墟市”以及“非遗墟市联盟”,广受各地游客喜爱。
技艺特点与独门经验
冯沛朝所做龙舟一直保留着传统的味道,“不改传统工艺流程、不改尺寸、不改原材料”。中堂的“大头龙”其主要特点为:1、是典型传统龙舟,即“大头龙”。龙骨是由1条大杉合制成,总长为26米,龙肠分为三节用坤甸木做,龙头用人工雕刻而成。2、所做龙舟重量较轻,吃水浅,速度快。3、所做龙舟材料一般为松木或杉木。4、龙舟结构简单,适应于比赛和便于维护。5、龙舟线条流畅,造型优美。6、龙头高翘,船身狭长。7、龙骨只需一块长木。冯沛朝师傅制作的龙舟也是各乡镇里质量最好的,木料上乘,不偷工减料,每一个工序都一丝不苟,并且其制作的龙舟在尺寸与设计上进行改良,3块旁板使得船体吃水浅,行进快,多次在龙舟竞渡上夺魁。
另外冯师傅还有着自己的独到经验,制作龙骨的技术就是一项关键的技术,龙舟的头部和尾部弯曲的弧度很重要,也就是起水这一步骤,做工也非常讲究,龙舟头部分是泼水用的,而龙舟尾部分是泄水用的,如果弧度不够的话,就会挡水,有阻力,如果弯过头的话,尾部太大或者太小,扒龙舟的人会觉得很费力,而这些弧度多少的定夺还有确定头部和尾部用什么尺寸最好最合适,很多时候都还是得凭借师傅多年的经验和感觉。其实在中堂每家龙舟制作坊各自制作出来的龙舟的弧度、W形蝴蝶底板距离、转水板角度都不相同,这些都直接影响着龙舟的扒水的速度,这个秘诀各家也都不会轻易地往外说,也从不互相讨论。这是一门家传的手艺,是冯师傅的独有的制作龙舟能力。
接下来中堂镇将抓紧落实《中堂镇文体振兴发展规划(2020-2022)》,促进中堂镇文体事业蓬勃发展。针对非遗保护方面,将进一步提升非遗传承人的福利保障待遇;增设非遗传承人授徒补助;并对三间非遗龙船厂进行升级改造,改善工作环境;新建中堂龙舟非遗制作基地,以进一步擦亮中堂镇“中国龙舟之乡”和“国家级非遗项目”的金漆品牌。
消息来源 | 中堂镇文广中心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