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近日来进入多雨时节,不时地会出现“龙舟水”来袭的预警。
曾几何时,春夜喜雨,秋潮带雨,都会牵动着世人的心。
身处工业化时代的我们,对于雨的概念,仅变成天气预报里的一个数字。
然而每个人对于雨,心中都会保留一丝异样的情愫:那自空中落入人间的精灵之舞,敲打着屋檐与芭蕉,涤荡人间的酷暑与污浊,在千百年间,都是诗意的画面。
几乎每一个诗人都写过雨。在诗人的笔下,有细雨,也有暴雨;有喜雨,也有苦雨;有爱雨,也有恼雨……雨仿佛成了诗人心绪最好的代言。
且让我们一起坠入时空中,看看诗情下的雨吧……
自然的雨
中国自古推崇“天人合一”。雨从天空落下,落于地面,滋润万物,为人洗尘去污——雨仿佛是上天赐给人间的礼物,而且雨水晶莹剔透,如同大珠小珠落玉盘,从视觉上讲,就是一幅美的画面。当然了,如果遇上风狂雨大,雨水如天帝的鞭子一般抽打人间,自然也会让人生起敬畏之心。
在诗歌中,有不少将雨当做一种自然现象的描写。当然,诗人看雨,并非是单纯地观看,而是多了思绪的延展。雨入笔下,也多了一种氤氲的美。
在描写雨的诗歌中,唐代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无疑是一名篇,“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写出秋雨初霁的美感,让人依稀闻见雨后山间草木清新的气息。
唐代著名诗人韩愈笔下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以及宋代僧人志南所写的“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都将春雨的“细”与“绵”特点描写得出神入化,简单一行十几个字,就为人勾勒出雨中的春意,如同春草一般从我们的眼前绵绵铺展开,满目舒爽。
而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其一》中,极其生动地描写了暴雨来临的过程:“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黑云尚“未遮山”,白雨已“乱入船”,这雨来得多急、多大、多横,已跃然纸上。或许下次你再看“龙舟水”时,就会生出“似曾相识”的触怀。
情感的雨
中国诗中,采用白描写法的并不多,更多的是情景交融。天地间的一场雨,与诗人的境遇、心境往往相互映照。当诗人心怀愉悦时,每一丝雨都仿佛牵系着绵绵情意,淅淅沥沥的雨声就是天地的歌声;而当诗人愁绪满怀时,每一个雨点都是伤感的音符,敲打在心弦间,酸楚肆意蔓延开。
当杜甫写下《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他的心情是舒展欢快的;而当他写下“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他的心情是绝望的。同样的雨,只因诗人的人生际遇发生了变化,于是就从“温柔”变成了“凄寒”。
在中国诗人的眼中,雨的“愁”与“苦”,似乎比“喜”与“乐”更加流行。这或许与中国传统文人的“多愁善感”心态有关。对于古代文人来说,虽然赏雨、听雨是人间雅事,但是雨水也会带来出行不便、生活受限乃至洪水爆发等困扰。倘若刚好误了归期,乱了行程,或者是寄寓他乡,独乘孤舟,离别在即,望见这天地间白茫茫的一片,自然凄风苦雨涌入心间,心情抑郁。
每年清明节,细雨纷飞,每个人心中都会涌起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雨水不绝如缕,行人伤心如斯。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宋代柳永笔下的《雨霖铃》,将雨后送别的离愁别绪刻画得淋漓尽致,千百年间勾惹得无数离人心有戚戚: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是一代才女李清照的细雨黄昏时的心情描摹。此时的她,遭遇家国破碎,丈夫亡故,于是每一滴雨,仿佛都是落在她心间的哀愁,细细密密,令人辗转难眠。
禅意的雨
在诗词中,雨不仅是一种风景,悲喜心情的寄托,同时也富有禅意。
古人认为雨能洗涤世间污浊,净化人的心灵,于是观雨、赏雨,往往能够悟出人生哲理,乃至大彻大悟,让自己如同一滴雨融于江河湖海一般,进入“无我”境界。
宋朝的蒋捷写过一首《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诗词深刻地描写出少年、壮年及老年听雨的不同心境:少年时旖旎多情,壮年时失意低沉,老年时心如古水。一场雨,从少年时代一直下到鬓已星星的暮年,淋漓的水汽带走的不仅是年华与记忆,更有对生命的眷恋之情。
相比之下,同样是听雨,同样是人生坎坷,苏轼却更加豁达与乐观。在他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一词中,他写道:“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当人的思想境界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之后,有雨、无雨,已经没有什么区别。再大的风雨,也不能阻止“竹杖芒鞋”的踏行,以及“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快意。
在文人墨客的笔下,大自然的雨被创造出丰富的生命意蕴;而雨同样也成为激发诗人创作灵感、寄寓诗人悲喜情感的载体。那么当你读过了诸多诗人的雨中感怀之后,是否再次面对“龙舟水”,会产生别样的心绪?是否在观雨、听雨乃至淋雨之余,有诗意如同春天的种子一般,在心间悄悄发芽呢?欢迎评论留言,展现你的“雨中情”!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