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型思维可引导终身成长

龙门发布
+ 订阅

“我不会将世界两分成弱和强,或者成功和失败……我会将世界分成好学者和不好学者。”这是《终身成长》一书援引的美国社会学家本杰明·巴伯说过的一段名言。“好学者”与“不好学者”,简单的定义背后,折射的却是一个人如何看待学习、如何终身成长的问题。美国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学者卡罗尔·德韦克在《终身成长》一书中,通过长期的科学实验,颠覆了一些传统的认知观,发现了思维模式的力量。她在本书中表明,获得成功并不仅仅是能力和天赋决定的,更受到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遵循的思维模式的影响。她在书中介绍了两种思维模式:固定型与成长型。这两种模式各自体现了应对成功与失败、成绩与挑战时的两种基本心态。

在本书中,作者常常以提问的方式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引导读者了解问题的本质:努力和才智,哪个重要?能力能否通过努力改变?促进终身成长的主要动力来自哪里?作者认为,只有用正确的思维模式看待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更好地达成人生目标。她的团队通过实验表明:每个人在刚出生时都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婴儿每天都在拓展自己的技能。而他们学习的并不是普通的技能,而是人生中“最难的任务”,比如走路和说话。他们从来不会说太难了,或者说这些技能根本不值得自己为之努力。婴儿不会担心自己犯错误或者丢脸,他们向前走,摔倒,再站起来。他们就这样跌跌撞撞地前行。这就是成长型思维模式在引导婴儿走向成长。一旦孩子们开始有能力评估自己,他们当中的一些人就开始变得对挑战有畏惧,开始担心自己不够聪明。她的团队给五年级的学生们提供一些由易到难的智力测验题,他们都很喜欢。但当给出的测验题越来越难的时候,具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孩子们兴趣骤减,说想把这些题带回家去做。事实上,他们恨不得马上逃离这些测验题。即使对擅长做智力测验的孩子们来说,情况也是一样,这证明拥有“解题天赋”并不能阻止他们兴趣骤然下降。相反,具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孩子们沉浸在这些难题中,乐此不疲。这是他们最喜欢的,是他们想要带回家的认真思考的。因此作者认为,杰出的人才除了能力出众外,还拥有另一项特别的才能——将人生的挫折转变成为未来的成功。而创造力研究人员也持同一观点。有一项针对143位创造力研究人员开展的调查显示,关于取得成就的第一要素到底是什么,大多数人观点非常一致——成长型思维模式者产生的这种坚持不懈、坚韧不拔的精神。

本书的可取之处还在于,将成长型思维模式和终身学习的理念贯穿全书、延伸到经济社会生活的众多领域。如在《思维模式和领导力》一章中,作者告诉广大读者,管理才能、领导才能、谈判技巧等能力都不是天生的,具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组织和企业,其发展空间远远大于固定型思维模式的组织和企业;在《关于相处的思维模式》一章中,作者给出了在竞争中成长、在友情中成长、在恋爱中成长的有益建议。在每一个章节的最后部分以及本书的最后一章,作者告诉大家如何将阐述的内容应用到生活中去,以成长型思维模式引导我们的生活。

来源:惠州日报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