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思思印象

南方+

当过记者的人总喜欢求新,在老战友,著名演员孙洪涛的建议下,我的散文新集《云中的灯盏》书名是请高颜值的著名女高音歌唱家陈思思题写的。由此我结识了陈思思,并产生了为其写篇文章的想法。

2020年1月12日,思思在电话里告诉我,因参加广东电视台的节目录制,她下午飞广州,并说顺便把她新出版的第二本散文集《思情话忆》送给我,她要我5点半在花园酒店等她。后因航班晚点,直到晚上8点钟,我才在桃园馆见到了风尘仆仆赶来的陈思思和她的助手吴蓉。

思思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比起舞台上的她,身材单薄多了。同行的朋友刘东祥则说,素颜的思思比舞台上上了妆的人更美。我亦有同感,思思是属于名符其实的天生丽质。

坐下来没聊几句,我便拿出了笔记本。思思笑了,说当过兵的人就是不一样,任何时候都保持着雷厉风行的作风。

思思给我讲述了她在拍摄《走近丽江》时的一段经历:为了画面优美,当时摄制组把拍摄外景选在了玉龙雪山上。当他们一行13人马不停蹄地登上4800米的雪峰时,思思已感觉到了强烈的高原反应。但为了画面更独特,他们继续向无人区高地攀登。可就在这时,一场突如其来的特大暴风雪铺天盖地的向他们砸来。瞬间,他们的摄影器材全部被摧毁。就在他们准备后撤时,却发现下山的滑道突然停止了运行。他们被牢牢地困在了风雪玉龙背上。

强烈的高原反应使思思头疼欲裂,呼吸困难瞬间,思思已闻到了死亡的气息。思思拼尽最后一点儿气力,为家人发出了最后一条短信,之后便绝望地闭上了眼睛。

是战友们把思思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当时大家虽都有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但在这生死存亡的关头,却不约而同地把唯一一个氧气瓶留给了思思,他们在雪峰上被困数小时后,是一架直升机把他们救下山来。

思思讲到这里后,停顿了好长一阵子没再说话。我以为她是努力把思绪从惊恐的风雪中拉回来,思思却摇了摇头说,在她的军旅生涯里,在执行演出任务中,所经历险情决非这一次。有一回在西藏演出时,她还被医院下了病危通知书。

思思说,作为军人,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是本分。她最近情绪低落,说话走神,是因为在前不久,她已脱下了穿了20多年的军装,转业到时地方工作了。她说,是军队这个大家庭培养了我,并给了我所拥有的一切,如今却离开了部队,这让我心情一时难以平复。思思是一个重情重义,懂得报恩之人。

“家住常德武陵境,丝瓜井畔刘家门”。这是湖南花鼓戏《刘海砍樵》里的台词。而我的家乡正是戏中所说的地方。忘不了丝瓜井小巷里的那条青石板小路,忘不了细雨中石板小路上的那些碧绿的鲜苔,还有那飘动的火苗般的红领巾。小时候,我和姐姐正是沿着这条石板小路去上学的。我们手里拿着姥姥为我们做的米团,欢快地蹦着,跳着。身后是姥姥那悠长的叮嘱声,放学后,小的练声,大的监督,等你们妈妈回来检查……

这是思思在散文集《思情话忆》中《童年歌声飘小巷》一文里所描写的镜头。从文章中,我了解了思思的故乡常德是一个英雄的城市,是一个有着“桃花源”仙境的地方。而丝瓜井巷里的那条寻常的青石板小路,正是思思不负韶华,实现人生梦想的起跑线。思思在北京、台湾、澳门、香港等地举办个人演唱会,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手等人生辉煌,都是从这里起步的。

是宁静祥和的常德小城,是漂着桃花花瓣的桃花溪水,是扑朔迷离的丝瓜井小巷养育了思思,给了思思从艺的灵气和勇气。也教会了思思如何去做人,如何去感恩。

本打算按思思行文的风格,为思思写一篇温馨的,有着完整故事情节的,发表后能被《读者》转载的励志美文。然而,当我读完思思的《思情话忆》和10年前出版的《思路花语》两本散文集之后,才发现思思在聊天中所讲的那些美丽的,令我感动的故事,都早已被思思浓黑重彩地写过了。我这里只能打住。我把这一遗憾说给朋友刘东祥听,东祥说:“你点一下百度,写她的文章多了去了。如果按你原来的打算,这是不可能的,在你有限的文字里,你只能从你的视觉出发,简单地谈谈对思思的总体印象。”

坦白地说,我对思思的印象都是美好的。一方面,思思形象完美,气质优雅,就像一个从世外桃源走来的桃花仙子。另一方面,思思待人诚恳,亲切朴实,又像邻居家的那个清纯的女孩。思思谈笑风生,妙语连珠,更像一个饱读诗书学富五车的学者。

“武陵津走来丽人歌后,桃花源流淌天籁之音”。这是我顺手写给思思的一幅对联,横批应该是: “陈思思印象”。

思思是一个在桃花灼灼的春日里,用上等的和田玉雕刻而成的如花似玉的女人。

撰文 高凯明

图片 资料图片


编辑 梁燕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