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政观|这份40年来最短的政府工作报告,把它放在“C位”

阅政观
+ 订阅

浏览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很多人的第一感觉是整体篇幅变短了。没错,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仅有万字左右,是40年来最短的一篇。在精简后的工作报告里,有一个关键词较往年更加凸显出来,那就是“民生”。

纵观这份报告,可以看出,2020年重点工作主要围绕“民生”展开。从优先稳就业到减费降税,从增加财政赤字规模到发行抗疫特别国债,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到努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这些都传递出人民政府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的强烈信号。

最大限度体现务实、实干,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收官的“历史交汇”之年,这份字斟句酌的政府工作报告更是一本厚重的“民生账”。

 优先稳就业保民生成为首要目标 

在往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新一年的预期目标时,总是把GDP增速放在第一个。而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而是把优先稳就业保民生放在“C位”。

对此,李克强总理在作报告时也作了解释:“主要因为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不确定性很大”“这样做,有利于引导各方面集中精力抓好‘六稳’‘六保’。”这种改变,既体现了政府实事求是、务实科学的作风,又彰显了对民生的重视。不纠结经济增速量化指标,是为了轻装上阵,把更多精力放在保障民生等重点领域重点工作上。

与此同时,报告对“民生清单”的量化却十分清晰: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6%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5%左右;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增加30元;今明两年职业技能培训3500万人次以上……

在保民生的数据中,有3个“万亿”值得放在一起品读一番。

第一个是指财政赤字预期增加和发行抗疫特别国债的“2万亿”。根据安排,这些资金将全部转给地方,并通过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这意味着2万亿的“活水”不再需要通过银行和机构等层层筛选,不仅提高了资金分配的效率,也让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更加直接地得到实惠。

第二个是为企业新增减负的超“2.5万亿”。在特殊环境下,政府以更大的力度让利于民,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时期,给上亿市场主体打了一剂“强心针”。而只有保住了以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为代表的市场主体,才能更好地稳就业、保民生。

还有一个是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的“3.75万亿”。这笔资金主要用于基建领域,重点支持 “两新一重”建设。“两新”指的是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一重”则是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此举既能促消费、惠民生,又可调结构、增后劲,可谓一举多得。

“勒紧裤腰带”也要保民生 

一口气“让利”超2.5万亿元,政府需要“过紧日子”。而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明确基本民生支出只增不减,重点领域支出要切实保障,一般性支出要坚决压减。

“一增一保一减”,释放出政府“勒紧裤腰带”也要保民生的坚定信号。

这并非表态性的语言,而是有量化指标支撑。报告提出,中央政府要带头,中央本级支出安排负增长,其中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压减50%以上。省出来的资金用在哪?财政部部长刘昆在22日的全国两会“部长通道”上表示,这笔钱将用于疫情防控、支持打好三大攻坚战等重点工作。

横向对比近些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不难发现政府“过紧日子”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如2019年减税降费的规模达到2.36万亿元,中央财政一般性支出平均压减10%,三公经费压减了3.8%。

但是,该保证的民生支出一分都不少。阅政观从22日的“部长通道”上了解到,虽然今年财政更加吃紧,但全国一般预算支出预计将达到24.7万多亿元,比去年的23.89万亿元还要高。

成由勤俭败由奢。“过紧日子”是中央及地方共下的“一盘棋”,目的是精打细算、厉行节约,把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

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全国两会云报道团队出品

驻会记者 王聪、骆骁骅

编辑 许晓冰
校对 吴琳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