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大数据中心)
“南粤古驿道由中原而岭南,由岭南而港口,由港口而海外”,连接海陆是古驿道的重要作用之一。古驿道不仅仅是海陆文化和商贸的传播途径,可能还是海洋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相交接的载体。带着这种思考,在广东省自然资源厅的指导和珠海市自然资源局的支持下,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和广东省生物资源应用研究所组成的联合研究团队深入香山古道(珠海段)和东澳岛海关古道,探寻滨海型和海岛型古驿道的鸟类资源分布特征,并以鸟类栖息地保护为目的,提出古驿道周边生态系统保护与生境修复策略。
1. 循今日古道,共千年鸟鸣
1.1林灌交错,细流泠淙,在香山古道(珠海段)倾听优美的鸟声协奏曲
香山古道(珠海段)临近凤凰山,地处唐家湾镇、前山街道两个镇街交界处,距海岸5公里左右。古道由主线与支线两部分组成,古道总体长度约5.23公里。近乎南北走向的主线位于东坑村、官塘村交界处;支线以主线中心“聚贤亭”为起点向西北延伸。
实地调查发现,香山古道(珠海段)整体生境以灌木林为主,缺少乔木林地,溪流密布。相比广韶古道(从化段),香山古道(珠海段)环境在不同的路段有着明显的差异,视野时而被近处密林遮挡,时而开阔,别有一番错落景致。
从香山古道(珠海段)入口出发,随着古道的深入,观鸟体验渐入佳境。藏匿于灌丛中的鸟鸣娓娓而来。聚集在驿道周边的鸟类多为红尾伯劳、珠颈斑鸠、白头鹎、鸦鹃等喜好栖息在乔木、灌木林的鸟类。行至古道支线的正坑水库附近可见白鹭成群觅食。
1.2岛风习习,白鹭点点,东澳岛海关古道与鸟类共享假日海滩
东澳岛海关古道位于东澳岛东北部,地处临海山腰,是唯一的海上古驿道。东澳码头距海关古道尚有距离,需沿环岛步道向北行,沿路滩涂为鸟类(特别是水鸟)提供了天然的优良食物,因此更易观察到停靠在石头、船上觅食的白鹭、苍鹭等鹭鸟,矶鹬、白腰雨燕等鸟类亦常常出没。
行至“水手房遗址”附近进入海关古道,实地调研发现古道沿途灌木丛生。目前该段古驿道尚未修缮,古道周边环境原始保留完好,视野被遮蔽较多。相较香山古道(珠海段),东澳岛古道因近海而海风较盛,对鸟类活动空间具有较大影响,古道两旁只闻密林深处鸟鸣啾啾,枝头丛林中较少出现,看到鸟类的几率反而不及沿海海滩。
2. 解数据之谜,还生态之貌
2.1 析珠海调查数据,绘空间分布特征
在南粤古驿道重点线路周边动物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实地野外调研,发现香山古道(珠海段)附近的鸟类数量约为112种,属12目36科;东澳岛海关古道附近的鸟类数量约为86种,属11目30科,从图6可发现两条海陆古道的鸟类分布组成较为接近。
对香山古道(珠海段)周边鸟类生境进行调查,发现在12.67平方公里的研究范围内,林地占比达86.4%,仅存在少量果园与耕地。基于鸟类分布模型模拟结果,对古道周边的鸟类空间分布特征分析发现,香山古道(珠海段)周边存在三个鸟类热点区域:正坑水库、凤凰山隧道出、入口附近,三个热点区域均靠近水源。同时发现香山古道(珠海段)线路中部路段鸟类多样性均较低,存在明显的鸟类相对冷点区域。
2.2 闻声听鸟识方位,寻得面目辨真身
在实地调研中,由于两段古驿道的生境因素,观鸟视线常常被古驿道两旁灌丛、乔木所遮挡,因此实地调研过程中主要方法为“闻声识鸟”,必要时驻足找寻具体位置,结合其外观进一步辨别鸟的种类。研究团队分别选取两条古驿道周边分布面积最大的7种鸟类进行比对,综合古道鸟类资源数据库,发现存在明显陆海差异。
香山古道(珠海段)分布最广的鸟类为红尾伯劳、棕扇尾莺、长尾缝叶莺、白喉红臀鹎、大嘴乌鸦、珠颈斑鸠和白鹡鸰,除珠颈斑鸠属于鸽形目外,其余鸟类均属于雀形目,因此丰富鸟类栖息地类型、提升物种多样性意义重大。
相比于香山古道(珠海段),东澳岛分布最多的7种鸟类种属更为丰富,它们分属鹳形目、鹤形目、雨燕目、隼形目与雀形目。属重点保护动物的白鹭、牛背鹭、栗苇鳽、黑鸢等鸟类的广泛分布,进一步说明保护海岛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3. 开展古道生境修复,维持生态系统健康
3.1 恢复乔木改善林相,种植果树引鸟觅食
香山古道(珠海段)周边受到人为或自然干扰,林相不良,林地生态功能未得到充分发挥。调研发现,古道两旁春花(灌木)、黑莎草(草本)等低矮植物丛生;罗汉松(小型乔木)、台湾相思(乔木)等由于种植密度而导致躯干细矮,未得到足够的生长空间与养分供给。周边林地多为轻度退化的低效次生林。
改林相衰败、物种较少的低效林为结构复杂、生物物种多样的林地是生态修复的目标之一。生物多样性亦影响着林木生长发展,合理改造低效林有助于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针对香山古道(珠海段)的环境现状,可主要采取“间伐改造”方式进行恢复,调整林木组成、密度或结构,扩大单株营养面积,间密留稀,留优去劣。同时辅助以“补植改造”的方式打造更有益于生物多样性的混交林环境、以“调整树种改造”的方式引入食源树种丰富动物的食物来源。
本文以“调整树种改造”引入食源树种为例,尝试在古道周边构建了七个块状改造区,并选取了14种常见鸟类,通过分析每类鸟类的取食物种、空间分布规律,对区域内林木改造作业提出了相关建议(表1)。
3.2 修复古道水生态,提升水生生物多样性
水资源丰富是香山古道(珠海段)的重要特征,水系也是古道周边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在实地调研过程中,研究团队对古道周边的水系进行了重点观察,发现沿古道流淌的溪水和穿古道而过的小河都存在缺乏底栖生物(如螺类)和游泳生物(如鱼类)的问题。底栖生物是河流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类群,常常被用来指示或者评价河流生态健康状况。影响底栖动物生存的因素主要有栖息环境的复杂性、水量状况与河岸土地利用类型。底栖生物的缺失对古驿道周边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具有一定影响,而且难以吸引以河流底栖生物为食的水鸟。
通过进一步的深入分析,研究团队认为造成香山古道(珠海段)周边水系水生生物缺失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周边的人类活动对水质有一定的污染,如农田、果园内的化肥和农药污染水质,对水生生物的生存产生了影响;另一个原因是水系的水生生物种质库遭到了破坏,即使水环境改善也难以在短时间内恢复底栖生物的多样性。鉴于此,研究团队提出了对香山古道(珠海段)周边水环境的生态修复措施:通过对古驿道周边人类活动的管控,减少水质污染,保持古驿道周边土地利用类型和生境的复杂性;在古驿道周边寻找生境良好、底栖生物丰富的河流,挖采河流底泥置于香山古道(珠海段)周边河流溪水中,作为“种子”来繁衍河流底栖生物。通过这两种水生态修复的方法,可提升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周边生态系统完整性。
3.3 修建海岛人工巢,遮风蔽雨助繁衍
受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的影响,东澳岛海关古道所在地万山群岛冬夏季风交替明显,每年1月、11月和12月以偏北风为主,4~9月以东南风为主,且珠江入海口多为台风经过地,除此之外,海陆风、东北信风、台风、海岛风也较为频繁。珠海海风夏季平均在08时开始,持续时间最长达16小时;而陆风四季中最早于19时开始,停止时间多为第二日08时左右。一年四季的多风环境给东澳岛带来频繁的降雨,同时也限制着鸟类觅食、繁衍活动。
于古驿道周边修建多点、多类型、多组团形式的人工巢,一定程度上可保护海岛鸟类免受极端环境影响,给留鸟提供相对稳定的栖息地。另一方面由人工巢形成的鸟类集聚效应,可提升人鸟互动的体验,使鸟类成为海岛古道上更易观赏的旅游资源。
4. 结语
通过对香山古道(珠海段)和东澳岛海关古道周边鸟类的实地调研和生境分析,研究团队从改善古驿道周边林相、提升古驿道周边水系水生生物多样性和设置海岛人工鸟巢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古驿道鸟类栖息生境改善和修复建议,对维持古驿道周边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继而打造成为“开放式、体验式、永不落幕的自然历史博物馆”具有一定参考价值。“踏青乘船去,陆海鸟语盈”是鸟儿的笑傲江湖,更是人们的未来畅想。期待不久的将来针对古驿道周边生境修复工作的开展,能够切实提升古道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也使得这首鸟声协奏曲,在这条千年古道上得以延续。
核心研究团队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王浩、马星、余蔚、杜勇、马瑶
广东省生物资源应用研究所:胡慧建、梁健超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自南粤古驿道网,欢迎转载。)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