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历史 解读潮汕
汕头在清中期已经形成天然海港,称为“沙汕头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清政府被迫开辟五处通商口岸之后,西方列强就把侵略目光瞄上了汕头。那么,西方殖民者是如何得寸进尺,将汕头列为通商口岸写入条约的呢?
当代学者从若干外国档案中发现,早在开埠前,汕头已经是一个非官方认可的对外贸易港口。当时的对外贸易有三大类型,一类是以本地人为主经营的红头船海外贸易;另两类是由西方殖民者从事的勾当——鸦片走私和贩卖华人劳工。
关于鸦片贸易,前面我们也提过,早在清中期嘉庆年间,南澳海域就已经成为英国鸦片船的固定停泊点和分销站。而到第一次鸦片战争前的十年间,西方列强的鸦片走私商贩,已在中国东南沿海形成了固定线路和完整的交货体系。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中英签订《南京条约》之后,西方鸦片船又得寸进尺,积极向妈屿岛、甚至沙汕头港渗透。在英国怡和公司档案所保存的书信中,就多次提到与汕头“德胜”商号生意往来。他们曾联手将鸦片船开进妈屿岛海面,使鸦片直接从沙汕头港输入内地。后来“德胜”商号还试图操纵整个中国的鸦片市场。
继鸦片贸易之后,俗称为“卖猪仔”的苦力贸易,清中后期也相继在南澳岛、妈屿岛上悄悄兴起。早年钦差大臣林则徐在广东禁烟时,就调查到南澳岛有“夷船惯搭穷民出洋谋生”的事实。随着英国等西方列强在海外殖民地的不断开辟,劳工需求日益增大,苦力走私贸易也越来越猖獗。学者从一些英美档案中发现了惊人的数字,比如美国人亨德森所著《中国海的美国船》一书记述:从1852到1858年仅美国船只从汕头掠运出洋的苦力就有4万人。尽管在清咸丰年间,广东巡抚柏贵曾颁布告示,严禁外国人掳掠华工,但苦力贸易仍肆无忌惮,直到汕头开埠之后数十年才断绝。
由于鸦片和苦力这两项走私贸易的贸易路线,都交汇于汕头这处尚未对外开放的港湾,因而它很快被西方人视为香饽饽。1857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正在进行中,英国怡华洋行大班约瑟夫·渣甸,曾致信英国对华全权专使的额尔金爵士,对当时汕头港口繁忙的状况作了描述。他在信中说道,1857年就有120艘外国船在汕头作业;在香港的报纸上也刊登有定期航行汕头的船期表。甚至连从来没到过中国的恩格斯,也知道汕头这个名字。他在1858年所写的《俄国在远东的成功》一文中指出:“由于(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口岸,使广州的一部份贸易转移到了上海,其他的口岸差不多都没有进行什么贸易,而汕头这个唯一有一点商业意义,又不属于那五口开放口岸。”
正因如此,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列强压迫清政府增辟通商口岸时,汕头就成为他们的首选之一。
来源:汕头橄榄台综合自历史潮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