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政观|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首场发布会,传递出两会哪些信号?

阅政观
+ 订阅

5月21日21时40分,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首场新闻发布会,在人民大会堂新闻发布厅举行。

为有效防控疫情,共同维护公共卫生与健康,发布会采取网络视频形式进行。会议发言人张业遂等人在主会场人民大会堂新闻发布厅介绍相关情况,记者统一戴口罩,在分会场梅地亚中心提问。双方通过“云互动”,完成了这场屏幕里的全国人大新闻发布会。

阅政观了解到,这是全国人大会议首次以视频连线方式召开新闻发布会。会议持续了约1个小时,回答了8个问题,干货十足,备受关注,彰显出人大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中的主导作用。

会期缩短3天半

议程不减反增

今年全国人大会议会期为7天,5月22日上午开幕,28日下午闭幕,共安排3次全体会议。

变的是形式与时间,不变的是功能与内核。与去年相比,会期虽然缩短了3天半,但大会议程不减反增,由8项议程增至9项。

9项议程分别为: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审查计划报告及草案,审查预算报告及草案,审议民法典草案,审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建立健全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的决定草案,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审议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审议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以及其他事项。

其中,审议民法典草案、涉港法案等议程,一直广受社会各界关注,与国计民生都密切相关,含金量满满。

阅政观了解到,根据当前新冠病毒疫情形势,今年全国人大会议期间,还将采取一系列必要的防控措施,并对一些安排进行调整。

比如,大会将以网络视频的方式组织新闻发布会、记者会、“代表通道”、“部长通道”等采访活动,不安排代表团开放团组活动和集体采访,鼓励支持代表以视频方式接受采访。这些均是今年全国两会的全新尝试。

6个提问与疫情相关

背后有共同关键词

发布会上,记者们与新闻发言人隔着屏幕“云互动”,但提问气氛依然热烈。

与去年相比,今年的发布会提问减少了3个,流程更加紧凑。澎湃新闻、日本富士电视台、人民日报、香港星岛日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新华社与彭博新闻社先后抢得提问机会。

8个提问看似分散,分别关注公共卫生法治保障、国防预算、编纂民法典的影响、涉港法案、美方涉新冠议案、经济全球化走向、脱贫攻坚、中美关系话题,但均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共同背景下,其中6个都与疫情高度关联。

从更宏大的角度来看,8个提问背后有着共同的关键词——国家治理。所提出的都是关涉国家治理的命题。

比如,编纂民法典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确定的一项重大立法任务,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维护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具有重大意义。

可以说,这些方方面面的内容,实际都是国家治理的总纲,这也是人大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中的作用体现。

直面“辣味”提问

发言人贡献多个金句

在新冠病毒疫情、全球经济下行等冲击下,今年这场特殊的两会,承载着公众更高的期待。发布会上的8个提问开门见山,有点“辣味”。而张业遂直面回答,摆事实列数据,贡献出不少金句。

比如,对大家所关心的完善公共卫生防疫体系问题,张业遂就列出了一组很具说服力的数据:为完善和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体系,今明两年人大常委会计划制定修改法律17部,适时修改法律13部。

针对美国国会涉华消极议案,张业遂则坚决反对,严肃回应称:“病毒溯源是一个严肃的科学问题,应当由科学家和医疗专家进行科学研究,基于事实和证据得出科学的结论。通过转嫁责任来掩盖自身的问题,既不负责任,也不道德。我们绝不接受任何滥诉和索赔要求。”

当被问及如何看待疫情后的中美关系时,张业遂说,当前,中美关系正处在一个重要关口,关键在于坚持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如果美方尊重中国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理性看待中国的发展和战略意图,致力于同中方开展建设性对话,将有利于两国在各领域以及在地区和全球问题上的互利合作。如果美方坚持冷战思维,推行遏制中国的战略,损害中国的核心和重大利益,结果只能是损人害己。中国不惹事,但也不怕事,将坚定不移捍卫自身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全国两会云报道记者 尚黎阳 姚瑶

编辑 李珩丹
校对 陈大钻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