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用“文化+”打造乡村靓品牌

南方日报

在发掘和激活乡村文化的进程中,佛山高明把红色、农耕、古村等文化与研学、旅游、节庆、影视拍摄等相结合,逐渐打出了一些乡村文化特色品牌。

红色文化+研学 

大半年接待5000人次

据陈敬培介绍,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小洞村开始探索红色研学游。截至目前,已接待约5000人次,包括各级党员干部、中小学生等。他自己的微信朋友圈里也晒了不少中小学生身着军装、腰别“手枪”的研学游相片。

“坚持以基层党建为引领,以红色文化为核心,以人居环境整治为抓手,强化示范引领,坚持以点带面,着力将小洞打造成一个充满故事的‘步行博物馆’。”陈敬培表示,小洞村将扎实开展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以最高的效率、最优的服务、最诚信的环境,打造“红色传承、绿水青山、美丽宜居”的“幸福小洞”。

据了解,小洞村示范村建设项目将以“有故事的红色步行博物馆”为规划主题,充分挖掘小洞红色文化资源,使之外显、激活和赋能,成为旅游、研学、教育、培训的乡村文旅目的地。

小洞村激活红色文化,打造“行走的红色博物馆”。受访单位供图

小洞村激活红色文化,打造“行走的红色博物馆”。受访单位供图

同样,“三谭”精神的弘扬也通过一项项活动的举办,轮番掀起学习红色文化的热潮。从2015年起,高明区每年定期举办谭平山文化节、开笔礼、谭平山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讨座谈会、“我们的价值观”征文比赛、谭平山故事会进社区进校园等活动。“三谭”文化紧密地走到了党员和群众的身边,逐渐受到了专家学者、周边地区的关注,如今展览馆年接待游客量连年攀升。

红色旅游。受访者供图

红色旅游。受访者供图

农耕文化+节庆

让亲子游增添乡土气息

农耕文化本不稀奇,但是坟典村的富硒土为这一文化加了分。在坟典村初步规划的建设方案中,计划将利用富硒米稻田这一独特因素,结合村中湿地公园和河流两岸等景观,打造有特色乡土风貌的滨河湿地景观带。在此基础上,坟典村将打造集农耕体验、农产品销售、休闲观光为一体的乡村品牌。

2018年、2019年,坟典村连续两年在晚造水稻成熟时举办丰收节,吸引了区内外不少市民参与。“2019年的丰收节吸引了约500人参与,其中游客占300人左右。”李明中表示,丰收节的举行使得坟典村和坟典富硒米名声大噪,今年会继续在晚造水稻成熟时举办丰收节。“很受欢迎,那些孩子在水稻田里玩得可开心了。”

去年签约收购村中稻谷的第三方企业开价为每担谷300元,比过去高出不少。李明中说,富硒米的名声已打响了,售价能够维持高水平。同时,村民可以在丰收节上出售山草药等其他农产品,解决了以往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

古村文化+影视

800年老屋激活新时尚

古榕、小桥、石板路、镬耳墙、水磨青砖、荷塘……在散发着现代都市气息的高明区西江产业新城核心区一旁,隐藏了一座古老而又见证历史的村落,这便是阮埇村。

阮埇村位于荷城街道荷富路旁,四面环山——古耶山、凌云山、南蓬山、梅瓣山;一个小海、一条河涌,分内外两层,以“口字形”,将阮埇护佑中央;小海之北,又与西江交汇。按照古代风水的理论,四面环山、碧水环绕,便属于山水紧密契合、藏风纳水的形胜之地;而玉带层层回环,更令其成为集纳灵气的圣地。

阮埇村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元朝,迄今已有800多年历史。阮埇古村落属于典型的明清岭南民居,保存规模较大,多数是明、清时流行的镬耳屋,坐北向南。有灰雕、砖雕、壁画等建筑装饰。村落环水而居,有宽10米左右的护村河,具有交通、供水、防御等多种功能;梳式巷道格局,多为花岗岩铺就,祠堂、民居均依巷而建。

保存得较好的分别是阮北坊“八大家”古民居群和阮西坊古民居群,大夫区公祠,古金库、古围墙、古巷道、古书院、古私塾、古桥等,均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2018年1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将高明阮埇村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因为历史悠久且保存较好的古建筑群,阮埇村不但吸引了本土电影《狮父》前来取景,还上过凤凰卫视的《筑梦天下》。

【南方日报记者】盛正挺 叶能军

阅读更多:

文化基因为高明乡村振兴“铸魂”

观察眼|振兴高明乡村要抓好文化的“内外”两面

编辑 朱苏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