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推进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成果的转化利用和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从2月起,在“肇庆民政”微信公众号开设《肇庆地名》栏目,主要介绍我市县级行政区划地名和列入县级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建议名单的部分地名,促进地名优秀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弘扬。
地名不仅仅是简单的符号
它饱含文化,浓缩了地理、人物、传说等故事!
第十一期,民政君就为你解锁
扶利村和石寨村的故事!
扶利村
扶利村位于四会市贞山街道西北部11千米。属白龙村委会。人口580人。传说张氏祖先在清初迁居到此,当时他们从事铁匠行业谋生,店号“扶利”,故村名为扶利村。
来源 网络
扶利村临近绥江,山清水秀,竹木葱茏,溪流汩汩,一派田园风光。走近村口,远远望见绿树翠竹掩映其中,一座座黑瓦白墙相间、古色古香的乡村民宅沿着山势由西向东依次有序排列。巷道曲折有致,由灰沙或鹅卵石、麻石条铺就,把村落各处连成整体。
扶利村享有“广东古法造纸第一村”美誉,据《四会县志》和当地族谱记载,南宋时期,有张、陈、程、申等姓氏的人为逃避战乱,经韶州的曲江、南雄珠玑巷迁徙至邓村的白龙、官陂一带定居。他们带来制造竹纸的技术,利用当地水源丰富、盛产竹子等有利条件,建起了灰池、水车、水碓、作坊、晒场,砍竹造纸,世代相传,至今已延续了800余年。所产的纸张称为“会纸”,因其基本原料是竹子,故而也称“竹纸”,当地人则称之为“土纸”、“火纸”。四会古法造纸主要分布在当地的丘陵地区邓村一带,其中以扶利村最集中、最具规模。
扶利村有一座张氏大宅,是该村的不可移动文物,始建于公元1798年,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大宅建筑占地面积1250平方米,由主屋和炮楼组成。自推进文明乡风建设工作以来,扶利村将张氏大宅综合利用改造成我市“民间古法造纸第一村”展馆,展馆被改造成4个功能室,包括造纸展览馆、村史馆、农耕馆、图书馆,供八方游客前来参观,古法造纸工艺文化、张氏的家风家训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宣传。
来源 网络
石寨村
石寨村位于四会市罗源镇南部1.5千米。属石寨村委会。人口250人。因村背靠险峻石山,村中房屋、巷道以及围墙等建筑多以石头堆砌而成,故名。
来源 网络
石寨村是一个具有400多年历史的古堡村寨,虽历经沧桑,却风采犹在。据史料记载,南宋祥兴元年(1278年),宋元两军在新会崖海大战,激战数日,宋军覆没,宋丞相陆秀夫背负幼帝赵昺从御舟投海殉国,南宋灭亡,皇室人员逃难各地。 其中驸马江日新偕同公主赵氏循踪避难,流寓四会,定居四会古县城之东龙江河畔高街。江氏第六代后人江晦岩从县城高观街迁居罗源石寨,繁衍生息,沿袭至今。
石寨依山而筑,北靠险峻的石山,寨前建有一道高3米、宽2米、长400多米的绕村石围墙,仅开一寨门,围墙外挖有一口26亩的环村池塘,显得雄伟险要,有若金城汤池,故又称“石城”、“古堡石寨”。虽经400多年的洗礼,目前石寨还保留着100多米的石围墙。寨内建有几十座旧式的青砖大屋民居,纵横筑砌鹅卵石巷,古朴清雅,寨中心有一座江氏宗祠,乃清初祠宇建筑,目前仍保留完好,是个难得的古寨遗址。石寨一带的仁面树逾干株,有很多是树龄百年以上的老树,仍挂果丰盛。 其中有一株寿星仁面树,树龄达500多年,还生长旺盛,其树高21米,胸围6米,冠幅600多平方米。 叶枝繁茂,板根刚劲,苍古挺拔,正常年景产果500多公斤,被命为“名木古树”加以保护。 石寨成为闻名遐迩的“仁面之乡”,20世纪90年代,曾被评为“全国绿化千佳村”之一。
来源 网络
下一期,
民政君将为各位带来四会市的
宝胜古寺和江头乡农会旧址的地名故事,
敬请期待!
- 感谢阅读-
肇庆民政编辑部
资料来源 市民政局基层科
编辑 罗敬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