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稀翁手术卸下“大肚”,竟是30斤重的脂肪肉瘤!

南方医plus
+ 订阅

“感谢你们帮我拿走了‘大肚子’,我总算松一口气了!”日前,年近古稀的钟叔(化名)于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胆胰外科出院,对科室王捷教授、李文滨副教授团队特别表达了感谢。

困扰钟叔6年多的“大肚子”,是个重达30斤的后腹膜脂肪肉瘤。这是一种临床较少见的恶性肿瘤,通俗理解为“脂肪产生的肿瘤”,术后复发率较高。按照精准手术理念,手术团队抽丝剥茧般把脂肪肉瘤切除干净,术中出血仅100 ml。

术前CT显示,肿瘤几乎占满整个腹腔,胃肠道被挤到一角。

术前CT显示,肿瘤几乎占满整个腹腔,胃肠道被挤到一角。

6年长成“足月孕肚”

钟叔体型瘦削,却挺着一个大大的“将军肚”,乍看就像足月临盆的孕肚。

据他回忆,7年前曾在外院做了开腹腹部肿瘤切除,病理结果为脂肪肉瘤。当时医生告诉他,这种病很复杂,手术没办法切干净。就在术后一年,他开始出现上腹饱胀、胃口差、呕吐的症状,脸和四肢越来越瘦,肚子却越来越大。渐渐地,夜不能寐,运动后气短胸闷,后来连走路都很困难了。

钟叔辗转省内多家三甲医院就诊,却因肿物巨大、血供丰富,术中难以切除或担心术中大出血、休克死亡等原因,被告知无法手术。肚子仍在继续长大,他的情况也越来越糟糕,后转诊至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胆胰外科。

钟叔入院后,检查结果显示,腹部肿瘤巨大,腹腔内肾、脾、肠道等多个重要组织器官受挤压移位,确诊为后腹膜脂肪肉瘤。

完整剥离切除巨瘤

李文滨副教授介绍,腹膜后脂肪肉瘤临床少见,却是腹膜后肿瘤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占所有原发性腹膜后软组织肉瘤的45%左右,治疗方法以手术切除为主。

4月9日,在王捷教授指导下,李文滨副教授团队为钟叔成功实施了“腹膜后巨大肿瘤切除+双侧输尿管探查+左肾脂肪囊、左肾上腺联合切除术”。由于肿瘤占据了腹腔近80%的空间,和腹腔里器官关系密切,重要血管纵横交错,还涉及输尿管、神经等重要组织,需要抽丝剥茧般把脂肪肉瘤完整地从腹腔里所有重要结构中剥离切除,仅为了保护一条头发丝粗细的血管,往往就需要缝合多次。

历经6个小时,手术团队终于完成了这场让外科同行深感棘手的手术,术中出血仅100 ml左右。切除的肿瘤重达30斤,成功保留了腹腔内重要的大器官,没有损伤一条重要血管。

大肚中取出的30斤重巨瘤。

大肚中取出的30斤重巨瘤。

随着肚子里的“定时炸弹”被成功卸下,钟叔的体重由术前136斤降至术后90斤。经过精心的治疗,顺利康复出院。

密切复查防复发

李文滨副教授介绍,腹膜后脂肪肉瘤发病年龄多在40-60岁,“由于此病发病隐匿,早期多无临床症状,患者就诊时肿瘤多已巨大,边界欠清,手术难度大。若首次手术不能完整切除伪包膜,术后复发率高。”

这是因为,腹膜后脂肪肉瘤归根到底是“脂肪产生的肿瘤”,脂肪组织就是肿瘤再次复发的潜在土壤。而放疗、化疗对腹膜后脂肪肉瘤的作用有限,即使完全切除所有肉眼可见的肿瘤,在5年内出现局部复发的比例仍有50%。

“完全切除肿瘤,依然是减少复发机会和延长患者生命最有效的手段。” 李文滨副教授提醒,术后患者需要定期复查,除进行基本的血常规、血生化检查外,还要进行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检查。

一般来说,患者应在术后1个月复查。术后3年内,每3个月检查1-2次,3年后可每6个月进行1-2次复查。此外,还应经常进行自我检查,注意消化道症状(食欲食量、排便情况等)以及腹部异常包块,及时就医。

钟叔术后与李文滨副教授留影。

钟叔术后与李文滨副教授留影。

【记者】江玲

【通讯员】张阳 彭耀荣

编辑 朱斌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