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直击改造后的三水博物馆,探秘三水历史

南方+ 记者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也是成立于1989年5月18日的三水区博物馆成立31周年的日子。在这个特别的日子,经过7个月升级改造的三水区博物馆正式恢复开馆。投入近千万元实施提升改造工程的三水区博物馆有什么亮点,跟随南方+记者一探究竟。

投入近千万元,实施提升改造工程

步入三水区博物馆大门,盈晖门两侧的墙雕引入注目,从“清康熙三水县地图、清康熙三水县坊图”到“南粤古驿道”墙雕,在这里可以一窥三水历史旧貌,追溯厚重的历史文化。

现场可见,文化围墙以浮雕、水纹艺术景墙、山水格栅等多种形式展现三水特有的水韵、岭南元素;绿植配搭主要以玉堂春、中国樱花、木棉、紫薇、鸡蛋花等适宜南方生长的乔灌型花卉树木为主,用低矮花草作为搭配绿植,体现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美的参观环境。

据悉,成立于1989年5月18日的三水区博物馆于1995年搬迁至位于云东海街道森林公园南门入口处西侧的现址,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建筑主体包括纪元塔、展厅、碑廊、开元门、盈晖门。

作为集收藏、保护、研究、展示和学术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三水区博物馆是展示三水历史文化的重要场所,每年都会举办各种文博活动和艺术展览,是三水区公共文化服务重要阵地之一。此外,这里也是佛山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佛山市科学普及示范基地。

提升改造后的三水区博物馆环境雅致。为助力佛山市“博物馆之城”建设工作,去年,三水区投入985.7万元实施三水区博物馆改造提升(一期)。该工程也是三水实施的24个“博物馆之城”重点项目之一。

提升改造后的三水区博物馆环境雅致。

具体而言是通过景观再造全面提升三水区博物馆内外环境;通过在博物馆内增加三水文化元素,进一步提升三水区博物馆品位;通过升级博物馆软硬件设施和功能配套,推动三水区博物馆功能提升。

该工程在去年10月进行围蔽施工,2020年5月竣工,并于5月18日恢复开馆。现场可见,经过提升改造的三水区博物馆,内外环境得到全面的提升,文化气息浓厚。

“改造后的三水区博物馆具有鲜明的三水印记和岭南特色。”张雷说,作为三水公共文化三大场馆之一,提升改造后的博物馆将是三水推动“以文化人,以文引人,以文促产”的又一有力抓手。

据悉,三水区博物馆还将开展二期改造提升工程,将重点对博物馆室内展厅进行改造提。其中,一期工程中已在一楼办公区域将原会议室改造成为多功能厅,用三水建县的年份“1526”命名,突显三水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多功能厅用于承接重大活动、学术报告、业务培训等,完善博物馆功能配套。

打造两大轴线,讲好三水故事

三水区博物馆提升改造工程(一期)项目以东西和两条轴线展开实施景观提升。其中东西轴线,以县治所在地“河口”为中心,讲好三水“水通天下”的故事。

“清康熙三水县地图、清康熙三水县坊图”墙雕。从盈晖门进入,中间台阶处为“三江胜景”地雕,展示三江汇流独特的地理景观,彰显三水因水而名、因水而兴的“岭南水韵胜地”特质。两侧“清康熙三水县地图、清康熙三水县坊图”墙雕和“南粤古驿道”墙雕再现三水历史。

“清康熙三水县地图、清康熙三水县坊图”墙雕。

开元门西南面为“龙潜思贤滘,凤栖昆都山”立体雕塑,依托三水历史名山—昆都山,把河口著名历史建筑文塔、仁寿坊、五显古庙、百年海关、百年铁路、百年邮局融入雕塑中,彰显河口的历史文化底蕴。

“龙潜思贤滘,凤栖昆都山”立体雕塑。

“龙潜思贤滘,凤栖昆都山”立体雕塑。

回到南北轴线,该轴线以“纪元”印记的方式,用最具代表的历史场景,讲好三水因水而生、水秀岭南的故事。开元门西侧为“三水白坭银洲贝丘遗址”墙雕,反映的是三水最早的人类文明起源。正南面为“1526建县图”墙雕,展示三水辉煌的历史。

南北线以“纪元”为印记讲述三水因水而生、水秀岭南的故事。

南北线以“纪元”为印记讲述三水因水而生、水秀岭南的故事。

开元门前设名人广场,集中展示何维柏、李希孔、梁士诒、邓培,六祖惠能、杨万里、陈献章、陈心陶8位名人为题材的雕塑艺术墙,用名人为三水历史和文化代言,体现三水地灵人杰、近悦远来。

此外,三水区博物馆二楼碑廊还打造了“诗情赋淼”互动区,其区域集中展示包括张九龄、杨万里、何维柏、陈献章等历代名人在三水留下的80首诗作(对联),展现三水自古水秀岭南、文风鼎盛、人文荟萃。

诗情赋淼互动区。现场可见,三水博物馆改造升级后的三水区博物馆不仅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而且充盈着本土文化,沉淀着历史的厚重。在这里,市民可以穿越历史,追寻三水的根与魂;在这里市民可以享受文化熏陶,寻找心中的诗意和乡愁。

诗情赋淼互动区。


相关

入馆参观实行实名预约

为做好疫情防护期间的参观工作,进馆人员须提前通过“三水博物馆”微信公众号进行实名预约,每个微信ID可预约1个成年人及1个未成年人,未成年人不得单独进场,市民进入时要出示预约二维码、健康二维码、有效身份证件,并佩戴口罩,主动配合体温测量和安全检查,参观过程中与他人保持1.5米以上距离,有发热(≥37.3℃),咳嗽等症状的游客不能进入。进馆参观期间,要听从工作人员指挥,实行单向参观,统一由东门左侧进入,右侧离馆。

【撰文|摄影】张秀蓝

【通讯员】连晓芙

视频由刘小侠提供

编辑 杨晖桃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