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如簪碧玉,水似带青罗。
千古高凉多少事,悠悠不尽鉴江流。
在粤西高州大地,南山环拥,曹江河自北潺潺而来,直向安良堡村,折过催官岭绕村而过。水波潋滟,竹林葳蕤,白鹭争鸣,舟楫渔家。山水际会,钟灵毓秀。
安良堡村,粤西古村落。
庄位于茂名市高州市曹江镇东面,属安良堡村委会,辖16个村民小组,有543户2400多人。村庄依山傍水,总面积4平方公里。气候四季如春,平均气温23.3℃。这里掩藏着粤西著名宅院,村庄因安良堡命名,村庄以安良堡而荣。
安良堡,也叫安良堡梁氏大宅,是民国时期粤西首富梁谱埙、梁谱篪兄弟的府第。当年以其规模宏大和财富充盈,被公认为高州府六属十七大村堡之首,堪称“粤西第一民居”。现为粤西最大的民国建筑群,粤西最大的岭南民居,中西合璧的民居典范。
安良堡,这座掩藏在村庄中庞大的中西合璧古建筑群,给世人极大的震撼和视觉冲击。如此华美绝伦的岭南民居,竟然失落在乡间的牛栏、柴堆和荒草之中。
不妨隔着百年时光,与梁氏乡绅大员对话。古堡的历史源远流长,梁氏祖先从闽入粤,清初传至十五世,梁明溪考取进士,家族兴旺发达。晚清太平天国运动波及粤西,乡村匪患盗贼四起,名门大户结盟建堡自卫。由梁氏十六世的梁纯斋牵头,在清代咸丰元年(1851)建成安良堡。早期的安良堡,属晚清堡垒式旧宅院,为防卫盗匪侵扰的建筑群。占地1.3万平方米,外墙用青砖砌成,堡周长700米,高3.5米,东南西北各建门楼一座,驻民团防守。为三院一园一埠布局,集守卫、储存、运输、生活、生产于一体,具有较高的科学和艺术价值。民国《茂名县志》记载,茂名地区村堡遍布,较知名的多达17座,除安良堡外,有新垌堡、平山堡、乐聚堡等。其中耗财最多、规模最大、影响最大的是曹江镇的安良堡,占地面积35亩,曾住30多户200余人。
堡传承至梁殷臣之后,他的儿子梁谱埙、梁谱篪兄弟联姻显赫,涉足宦海,家族荣耀。1937年兄弟俩拆除旧堡,开始筹建新府第。安良堡新豪宅庄园始建于1938年,1943年竣工落成,工期长达5年。安良堡古建筑群,是梁谱埙、梁谱篪兄弟事业辉煌的见证。梁谱埙、梁谱篪名出同源。梁殷臣对两个儿子寄予厚望。名字引于《诗·大雅·板》“如埙如篪”和《荀子·乐论》“埙篪翁博”。埙与篪都是古乐器,埙为陶制,是古代吹奏乐器;篪也是古乐器,用竹制成单管横吹。两种乐器合奏,声音和谐悦耳,寓意兄弟和睦恒远,家承兴旺。梁殷臣的用意可谓深远。
现存的安良堡是民国时期庄园式豪宅,是扩建后的民居,占地17亩,是原堡面积的一半。梁谱篪的永春园,属传统棋盘式四合院,坐北向南,布局包括厅堂、卧室、书房、卫生间、客房、厨房、饭厅、水井,晒场、仓库、码头和马厩、牛舍、猪栏等,按功能分区设置,互不干扰。花园、水池、亭台、阁榭、鱼塘等景观巧妙相间,令人一入庄园,似在画中。梁谱埙的宅院3337平方米(现存房59间1694平方米),梁谱篪的宅院3644平方米(现存房79间2174平方米)。两宅既独立又相连,堡内有花园、亭榭、水池、鱼塘等,坚固的外墙爬满青藤和随风摇曳的小榕树。
寻觅民国粤西首富府第的遗迹,可以从东面的趟栊门进入堡垒,这是梁谱埙的怡园。
季如春的庭院,草木葱茏,生机盎然。豪宅无语,厅室空荡荡。宽阔的四合院式庭院,高大的广府式骑楼,融合欧洲风格。藤蔓覆盖部分楼阁屋顶,园中央野菊花绽放,只见一株粗壮的含笑树,虬枝遒劲,虽老犹荣,坚守着主人显赫世家的尊贵。安静的含笑树,背后是灰黄斑驳的老墙,穿越深邃院落的丝竹墨香,在那岁月峥嵘的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含笑树花开了,苞润如玉,香幽若兰。“宿露苞含新楚态,迎风倚竹烂盈姿。”不难想象,粤西首府当年丁财兴盛,满庭芬芳。
“人为柱石坚无比;我作干城厚有余。”安良堡前楼正门有灰雕对联气势不凡,卓尔不群。安良堡梁氏大宅的设计,出自梁谱篪妻子陆氏之弟陆士风。陆士风留日归来在高州城当中学教师,解放后任高州中学副校长。陆士风是信宜水口镇人,谱篪妻子陆氏是其胞姐。陆氏属望族,人才辈出,其伯父陆嗣曾任广东省高等法院院长、勤大学校长等职。陆士风以中华民族传统、岭南地方特色为主,借鉴西方建筑艺术,设计出中西合璧、取长补短的图纸。陆士风的设计因出类拔萃而力压群英胜出,为梁家所用。安良堡建筑风格独特,既有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又融入西方装饰艺术,堪称中西结合的民居典范。正门,采用了中国传统装饰艺术,选用传统门额、门对灰雕及拉拢式的圆柱形活动门。住宅区门口,采用西式装饰,用抽象简朴的线条装饰。古式阁楼和西式走廊,双页开启大门和单向开启房门,西式拱门和中式方门互相衬托,屋脊和飞檐上的东西文化交汇,情趣盎然。
走进怡园。此园坐北朝南,各种功能一应俱全。厅堂、书房、厨房、水井,晒场、仓库以及牛舍猪栏等,分区设置。穿行在荒草遍布的亭台、阁榭之间,首先感受到古堡的防卫安稳。堡垒式的村堡外墙用青砖砌成,东南西北各建有门楼,驻民团防守。四角附碉堡炮楼设枪口和眺望窗,相互照应控制。堡内屯放粮草,凿水井,可固守以待援。根据岭南风水格局,糅合中、欧建筑特点,让传统四合院与半圆拱形门窗和观礼台相结合。大宅主体前楼用于生活服务和长工们住宿,侧楼主要储藏货物和生活用品。楼房屋顶为枋木、桷子和瓦组成的金字塔式结构,瓦面雨水不会从屋檐流下,而汇集到怡园天井的巨大圆池,水池终年有水,迎合了岭南人见水为财的设计理念。触摸坚实的主体骑楼墙体,历八十多年仍无损伤,是当年远运进口的红毛泥垒建而成。骑楼的走廊过道是枋木架承的,上面铺垫红色方砖。沿着仍牢固的阶梯扶手上到二楼,俯瞰四合院,大水池居中,天圆地方,春色满园。各个房间空荡荡,20世纪60年代用作曹江镇粮仓。一个民国时期的褐色洗手盆,静于墙角一隅,诉说着当年主人的奢华。
最令人流连的,是东面二楼天井与木窗户,那是一片唯美的庭院风景。苔藓漫漶的老墙,窄长的天井,东北的屋檐瓦面上簇拥着葱郁的金银花,如瀑垂挂。还有底下那一樽废旧的风谷柜。东侧长格木窗朴幽,透过窗棂,那坚固的护墙侧,一潭深水,蕉叶雨打,野攀的石榴枝蔓,青果可人。
穿过墙洞,进入北面梁谱篪的永春园。同样的结构风格,因南北位置不同稍作修改。两园一墙相隔而连成一片,有利攻防时两园碉楼互为呼应,方便两大家庭共享天伦。如果说哥哥的怡园是大气端庄,那么弟弟的永春园则是精致玲珑。这个庭院略小,但骑楼的设计美妙斯文。芒蕨茂盛的两个长条鱼池区别于怡园的圆水池,保证家宅财水丰盈。谱篪家的厨房,面积最大、功能最齐全:四开间,当中是天井,水井在其中,洗菜、洗餐具都十分方便;四面照壁开有大窗,窗外是养鱼池,当年池里养着从外边购回的各种各样的河鱼,供随时网捞起来烹饪做菜。据说当年梁家宾客络绎不绝,厨房24小时都炉火通红做菜宴客。
安良堡前楼面临鉴江,在鉴江岸边,建有简易码头。走出趟栊门便是曹江河码头,现已荒废成无花果林、 竹林。不难想象昔日码头人头簇拥、人声鼎沸的盛景。梁谱埙、梁谱篪兄弟的田产当年有部分在吴川梅箓等地,当时货运靠水运,这简易码头装卸的各类货物通过石板路,直入安良堡内粮食仓库。简易码头仍然完好,只是鉴江河水变浅,再也不能行船。
汩汩曹江河水,宏伟唯美的岭南宅院,一砖瓦一草木,储存着珍贵的人文信息。同一屋檐下,在不同的时空,上演着荣华尊宠、悲欢离合。民国初年民穷国弱,粤西安良堡梁氏家族克勤克俭、胼手胝足地兴家致富,财富逆势迅猛暴增。逢低吸纳,在百年前梁家已悟真谛。行善积德有后福,是当代人感恩与反哺回馈。梁家与太平天国陈金缸农民军屈尊求和、化敌为友才恒守家业。1949年端午节前,梁家雇货船频频满载着粮油、土特产、山货等,顺江而下直抵吴川梅箓,变卖换钱以应急时之需。1949年端午节后,梁氏兄弟收拾完毕,拜别祖宗离乡背井,乘船从水路出海直驶香港。其耕读传家的精神影响着梁氏后人,移居香港后梁氏家族人丁兴旺,个个学有专长有所建树。梁永是移港第二代梁氏家族精英,梁氏第三代更出类拔萃,有哈佛大学教授,有剑桥大学博士,有受美国总统接见的,有任微软香港公司总监的。这些创富守业、耕读传家的精神,正是粤西地区重要的人文精神。
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评估组专家曾考察过安良堡,肯定这里民居建筑广东罕见,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2017年8月20日,梁谱篪的长女、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梁意昭作为梁氏家族后人代表,在安良堡梁氏大宅交接仪式上将大宅正式赠予高州市人民政府。当地部门现对安良堡开展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
百年沧桑安良堡,梁府创富话兴衰。
宅院外群山如黛,曹江河汩汩而过。
岭南落寞的古堡村,迎来新生。
文/廖 君
图/岑 稳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