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粉红,喜欢萌猫,这届猛男怎么了?

南周知道
+ 订阅

今日话题

字数:2700阅读时间:6min

美国社会学家康奈尔指出,男性气质的定义大多是由文化标准去界定的。文化传播等多种因素的变化,都决定了不同时代的男性如何表达自己的气质文化内涵。颜色就是一种表意方式。

“知道”(nz_zhidao)跟你谈谈 ,“猛男”喜欢粉色是一种回归。

(男人们穿着粉色蓬蓬裙参加狂欢节庆祝活动。IC photo / 图)

2020年初,B站上线了一部由BBC 联合出品的纪录片《可爱的小崽子们》,整部纪录片讲的可爱的小刺猬、好奇的企鹅雏鸟和有趣的海豹幼崽等萌物,迈出大胆的新步伐,第一次探索周围的世界的故事。该片豆瓣评分高达9.1。播放量超900万,弹幕数超 5 万,“猛男必看”成为刷屏词语。

所谓的“猛男必看”作品指的就是带有“卖萌”情节的作品,简单地在网络搜索上输入“猛男必看”,跳出来的搜索结果大多数都是各种萌宠视频。谁能想到,外表看起来魁梧雄壮的猛男们,会需要看各种卖萌片来释放自己的爱心,会被软软的小奶猫感动到落泪呢?

不仅如此,这届“猛男”还逐渐喜欢粉红色。电商平台发布的《2019年终消费趋势》显示,在颜色选择上,男性消费者颜色偏好变化比女性更大,他们选择绿色和粉色商品的占比提升最高。

喜欢粉红色,还喜欢萌猫,这届大老爷们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

拿破仑的粉色军团

美国社会学家康奈尔指出,男性气质的定义大多是由文化标准去界定的。文化传播等多种因素的变化,都决定了不同时代的男性如何表达自己的气质文化内涵。颜色就是一种表意方式。

粉红色诞生之初就是贵族色,十八世纪的欧洲,提炼粉色的成本很高,也只有贵族才能穿得起粉色。

当时,只有驰骋疆场的猛男才配得上粉色。拿破仑1809年改编为近卫军波兰枪骑兵团,就穿着粉红军装。1808年,波兰枪骑兵在向马德里进发的路上,大显神威,攻下西班牙炮兵阵地,一战成名。随着拿破仑征战欧洲大陆,拿破仑的这支粉色男人军团出现在各种画像当中。

一直到20世纪早期的很长一段时期内,粉色被认为是一种凶猛、暴烈和粗犷的颜色;相比之下,而蓝色的平静、优雅,画家们经常会使用其来刻画神圣的女性肖像,比如欧洲宗教画中的圣母玛利亚。

在20世纪早期的报纸杂志上的广告都宣传,粉色是男宝宝的专属颜色,而女宝宝则是精致的蓝色。1918年,儿童和青少年精品时尚杂志《Earnshaw’s》杂志中曾经提及:在多数人观念中粉色为男孩专属色,蓝色是女孩专属色。

粉色的女性化则是从二战时期开始的。20世纪四十年代,德国纳粹集中营里用粉色的三角去标明同性恋。在当时,穿戴粉色容易引发歧视。与此同时,二战以后,大规模男士制服采用蓝色布料,蓝色逐渐被赋予阳刚气质,粉色逐渐退出“男性色”的圈子。

粉色成为淑女颜色,起始于1953年。当年,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举行就职典礼,其夫人玛米身着粉色礼服出席,聚光灯下的粉色礼物尤为优美。粉色也在此之后成为时尚圈的用色“座上宾”。此后,奥黛丽·赫本、玛丽莲·梦露的粉色裙装设计,都将人们对粉色的想象固定了下来。

从蓝色和粉色的对比当中可以看出,颜色和性别之间的刻板印象和隐喻,随着时代文化的传播而变化。

不同的颜色与性别之间的设定一旦建立,就会被不断贴上性别标签。社会规范和风俗中到处充斥着“男女有别”。人们倾向于将女性是阴柔的和需要呵护照料的角色;男性则是阳刚和沉稳的。粉色也被贴上阴柔和温和的标签。

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同样也是广告等文化传媒方式,改变了人们对颜色的性别刻板印象。

辛普森在1994 年11月15 日发表的一篇题为《Here comes the mirror men(都会美型男)》的文章,提出了“潮男”的概念,意指那些拥有强烈的美感触觉,并且愿意在外表、生活方式上,花大量时间和金钱的都市男性。自此,“潮男”等概念开始席卷各大媒体。

新世纪对男性的审美标准正在逐渐改变,体格强壮魁梧不再是男性的唯一审美标准,男人特有的阳刚气质开始被淡化。男人温润如玉,举止得体和高颜值等因素,逐渐成为审美和择偶标准之一。

此时,象征柔美的粉色则被“猛男”们用于淡化自身阳刚粗犷的气质,“柔化”自己的形象,从而塑造更符合当下审美的男性形象。同理,很多新时代女性也开始借助蓝色来彰显自己的沉稳和果断。国内颜色偏好的研究也发现男女对抽象颜色的偏好的显著差异变小。

颜色的性别界限被打破,越来越多的猛男开始用上了粉色。据报道,澳大利亚专门从事内衣设计的内衣公司HommeMystere,曾推出男性粉色和红色的内衣款式,受到了许多男性消费者的热切追捧。

这与其说是新鲜事,不如说是一种“回归”。

(一名戴粉色假发的男子参加德国科隆国际游戏展。新华社/路透 / 图)

猛男也需要小心肝

“男人不能养猫,不然会让女朋友吃醋的。”这句段子在一定程度上道出了男人和宠物之间依恋和疼爱的关系。

包括“猛男”在内的广大人类终究是一种社会性动物。饲养者与宠物之间的互动, 本质上是社会交际关系的一种补充。猛男饲养宠物就如同亲子之间的照料关系一样,可以激发自身的保护欲和怜爱感。宠物本身具备很多可爱的特质,就像一个稚气未脱的小恋人,惹人疼爱。

以往的传统刻板印象中,养狗的男性比较多,养猫的女性比较多,就连美国总统杜鲁门曾说:“在美国, 如果你想要拥有一位好朋友, 养只狗吧”。很多影视作品当中,男主角出门有凶犬相伴,女主角则怀中抱猫。

然而到了今天,这种刻板印象似乎有了改变。根据英国《独立报》报道,英国超过三分之二的养猫人现在是男人。仅2017年就新增100万人养猫,也就是说,现在英国有550万男性拥有一个猫科动物朋友。

萌猫越来越受年轻人特别是猛男的欢迎。研究公司Mintel公布的一项对千禧一代美国人的调研显示,48%的男性有猫而女性仅为35%。而根据《工人日报》的报道,国内“云吸猫”人群都达到了5000万人,消费者规模近3000万人。

除了猫可爱以外,很多猛男沦为猫奴的原因还在于,猛男们所喜欢的猫跟自己的人格特点,太像了。

东华盛顿大学的学者们2006年研究发现,人们并非只是随意选择某些宠物, 而是有意无意的从自己的人格特点出发, 喜欢跟自己“像”的宠物。

宠物也有与人类相似的“人格”吗?国内专家苏彦捷等人研究饲养者对自己宠物的个性描述,发现宠物的性格有七个维度,分别是忠诚温顺、热情活泼、攻击计较、精明节制、畏惧畏缩、任性浮躁、机警自主, 基本对应了7种人格特质。

对于猛男在内的广大“猫奴”而言,喜欢哪一只猫,网上哪些猫视频让你一看就上头,极大可能是你对这只猫进行独立“人格”特征采择的结果, 而非主观想象。

网上很多人流传说,找对象找个爱猫的,这确实是有一定道理的,西蒙弗雷泽大学专家Marks等人在1994年研究发现,宠物的积极反馈大大激发和强化了饲养者的“繁殖”欲望, 进而提高了饲养者对于下一代的投入。

除此之外,其他打着“猛男”标签的系列行为还有猛男番,猛男捡树枝,猛男落泪表情包等等。

“猛男必看”系列不仅反映出钟爱萌系作品的男性对自己的自嘲,还展现出社会日渐包容,更多男性勇于出来表达自己的性别喜好。从本质上来讲,这是一种性别界限被淡化的趋势,颜色和宠物的性别刻板印象被打破,男性不会因为喜欢所谓“女性专属”事物而被嘲笑,这也是一种平等和进步。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