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揭阳榕城历史文化游径: 感受古城千年文化风韵

榕城发布
+ 订阅

广东省历史文化游径是由广东省内地级以上城市依托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将当地的革命历史文物、文化遗产资源、南粤古驿道等串珠成链而推出的游憩通道,旨在实现文旅深度融合。它充分挖掘和展示当地历史和人文资源,有效串联历史文化遗产、文保单位、A级景区等,形成可观、可游、可研的专项旅游路线。

5月11日,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了广东省历史文化游径(第一批)名单,共64条线路。其中,揭阳有3条线路上榜,分别是:揭阳榕城历史文化游径、揭阳揭西县大革命时期历史文化游径、揭阳流沙会议红色主题历史文化游径。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体验榕城历史文化游径,一起感受榕城历史的底蕴和文化的魅力。

历史文化游径

指能够有效串联一定区域内价值突出、保存较好的历史文化遗产的游憩通道,包括沿袭历史线路的陆路和水路,以及沿线重要的文物遗产和自然资源景观。依托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打造有效整合串联沿线的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促进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加快文化和旅游强省建设。

揭阳榕城历史文化游径位于揭阳榕城古城,古城辟建于南宋绍兴十年(1140),尔后一直为揭阳县治驻地,是著名的粤东古邑、岭南水城。其所在的榕江流域地区曾经是古粤东、闽南的政治区域中心和潮汕文化的发祥地,历史人文积淀深厚,文物古迹遗存丰富。揭阳榕城历史文化游径正串起揭阳学宫、揭阳城隍庙、榕城进贤门、古榕武庙等古城最具代表性的人文历史建筑,沿着这条游径走读榕城,读者将能够深入地感受到这座城市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多彩的民俗风情,领略揭阳古城独特的文化魅力。

游径导览图

位置:揭阳市榕城区古城

游径:揭阳学宫(周恩来同志革命活动旧址)——揭阳城隍庙——榕城进贤门——古榕武庙(总长约3公里)。

特色:古城文化探索结合红色研学,同时兼顾老街道、古建筑等历史文化要素。

01

揭阳学宫

首先,我们来到游径的起点——位于揭阳榕城区韩祠路口东侧的揭阳学宫。穿过棂星门,越过虹桥泮池,闹市的繁华与喧嚣就此远去,心灵多了一份宁静与庄重。揭阳学宫,原称“揭阳孔庙”,又称“文庙”“红学”。始建于宋绍兴十年(1140),清光绪二年(1876)大规模重修。现存建筑组群坐东北向西南,占地面积约16000平方米,由21座单体建筑构成,是岭南地区规模最大、配套建筑最完善、保存最完整的同类历史建筑组群。它采用高台基宫殿式的三路五进、左右对称建筑布局,象征着中庸和谐,体现对于至圣先师孔子的尊崇与礼敬,具有明清古建筑的风格和鲜明的潮汕古建筑特色。学宫不仅是古代祭祀孔子的地方,也是培养揭阳莘莘学子的最高学府。作为封建社会揭阳的唯一官学,学宫肩负着培育科举人才的重任。揭阳学宫自宋至清培育了众多的优秀人才,为揭阳赢得“文化之乡”美誉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揭阳学宫还是广东省内唯一一处以“周恩来同志革命活动旧址”命名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革命时期,周恩来同志三次在揭阳学宫居住和办公。1925年3月、11月,国民政府东征军第一、二次东征进入揭阳,周恩来同志居住和办公的场所均在揭阳学宫崇圣祠,并在此主持过有重大影响的政治部会议,通过《军队经过地方政治工作案》《组织行营医院案》两项决议。1927年9月南昌起义部队入揭阳时,周恩来、贺龙、叶挺等指挥部领导人进驻崇圣祠,在周恩来同志的指导和主持下,本地第一个红色政权“揭阳县工农革命委员会”在学宫大成殿成立。1978年,揭阳学宫由广东省人民政府重新核定公布为广东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并命名为“周恩来同志革命活动旧址”。同时,揭阳学宫也是广东省第一批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也是红色教育基地和廉政教育基地。揭阳学宫于2013年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目前,揭阳学宫常设大哉孔子展馆、周恩来同志革命活动展览馆、贤德揭阳展览馆等,还定期举行读书会,为人们了解传统文化、重温革命历史、学习国学经典、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等提供平台。

02

揭阳城隍庙

参观完学宫,第二站是揭阳城隍庙。它是目前广东省内已知的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传统形制及工艺保存得最为完好的城隍庙古建筑,于2019年10月被公布为第八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目前广东省唯一一个“晋升”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城隍庙。她凝聚着别具特色的岭南建筑文化和潮汕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展示着浓郁独特的乡土气息和大爱众生的普世情怀。

揭阳城隍庙始建明洪武二年(1369),坐北朝南,三进院布局,占地面积2000多平方米,中轴线的三山门、拜亭、大殿、养生池与石拱桥、夫人厅等保留了明清时期建筑格局、形制特征和材料工艺特点。走进城隍庙,就犹如走进了一座潮汕建筑艺术的展览馆:古朴典雅的青砖黛瓦,韵味十足的飞檐翘角、错落有致的亭台楼阁、雄奇劲健的灰塑、绚丽多彩的嵌瓷、金碧辉煌的金漆木雕、富丽堂皇的彩画……整座城隍庙从外到内极重装饰,而且追求豪华、典雅,最大限度地对潮汕的传统工艺美术如金漆木雕、彩漆木雕、工艺石雕、嵌瓷艺术、彩画等进行了整合,融历史性、实用性、知识性、观赏性于一体,渗透着浓烈的潮汕乡土文化气息,形象展示着潮汕独特的民俗风情。在漫长的岁月中,揭阳城隍庙还长久保留着祭神、游神、娱神的庙会活动,其中以游神最为隆重,旨在祈求平安吉祥,风调雨顺,也是为驱邪惩恶,扬善教化。作为一项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民俗活动,城隍庙会已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呈现多彩的民俗盛宴,更表达着人们对新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美好祈愿。历经600多年的风雨洗礼,揭阳城隍庙依然保持着古朴、典雅的风貌,愈发显现出一种宽厚、包容的魅力。

03

榕城进贤门

沿着游径,我们来到位于榕城进贤门大道路口的进贤门城楼。始建于明天启元年(1621)的进贤门城楼,是全国唯一的城门、城楼、亭台三合一的单体建筑,距今已有400年左右的历史,是揭阳古城的标志性建筑,揭阳“古八景”中的“谯楼晓角”指的就是进贤门。进贤门城楼以进贤门为基座,坐西朝东,高20米,宽19米,瓮门深8米。城楼主体占地面积166平方米,为三层攒尖顶楼阁。一层为方形楼阁,南北均出厦,南北廊墙饰以活窗。二、三层为八角形,各层均有红色内柱和檐柱,周围为花窗廊墙。屋面均盖绿色琉璃瓦。翘角下均饰有木雕龙头和垂莲柱。城楼结构严谨,壮丽堂皇,取增进贤士之意,故名“进贤门”。2015年12月被公布为第八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如今,进贤门楼前广场于每月第一个周五晚举行猜灯谜活动,而二楼于每周六晚定期举行潮汕讲古活动。晚上,进贤门亮起灯来金碧辉煌、流光溢彩,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休闲参观。

04

古榕武庙

游径的终点站是位于榕城天福路的古榕武庙,又称北门关帝庙。它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历代均有重修,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整座建筑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400平方米,其结构为三间三进四合院布局,入门即前厅,厅顶有八卦形木雕藻井,图案繁缛,题材丰富,刀法娴熟,其中有许多为三国故事,潮汕地区历史上海族与农耕生活也是重要组成部分,甚见独运之匠心。关帝庙木雕藻井是省内乃至国内罕见的精致木雕藻井,前檐、拜亭、梁架木雕,具有鲜明的时代和地域特色。主体建筑从头门、两廊、拜亭、大殿到后楼,组合严整,景象壮观,结构稳定刚健,反映了明清建筑风格和潮汕地方特色。

古榕武庙(关帝庙)始建到多次扩建、重修,留下许多题匾书跋碑记,特别是清代光绪年间寓居揭阳的福建巡抚丁日昌奏请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为揭阳关帝庙颁赐匾额的奏折碑文,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颁赐的“威宣南海”匾额,均充分显示该庙在全国同类古建中的重要地位。2002年7月17日由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行走于揭阳榕城历史文化游径

以点成线,以线成链,以链成片

从文物单位到历史街区

从建筑艺术到民俗风情

从历史文化到地方小吃

仿佛触摸到了古城传承千年的历史文化脉络

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地方风情

……

END

来源:揭阳日报

记者:蔡烨华

通讯员:郑晓珊

摄影:涂英鹏

整理:榕城发布编辑组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