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 | 在一个喧嚣的话语圈下面,始终有个“沉默的大多数”

云浮发布
+ 订阅

书籍推荐

书名:《沉默的大多数》

作者:王小波(1952-1997)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简介:这本书集合王小波数十篇杂文随笔,内容既包括思想文化方面的文章,涉及知识分子的处境及思考、社会道德伦理、文化论争、国学与新儒家、民族主义等问题;从日常生活中发掘出来的各种真知灼见,涉及科学与邪道、女权主义等;对社会科学研究的评论,涉及社会研究的伦理问题和方法问题等;包括本书创作谈,如写作的动机、作者师承、作者对小说艺术和文体格调的看法、对影视的看法等;也有少量的书评,其中既有对文学经典的评论,也有对当代作家作品的一些看法;最后,还包括一些域外生活的杂感以及对某些社会现象的评点。

总而言之,他在黑色幽默中倾注理性,主要讲述了对中国民众命运的关注,分析身边复杂的事态。值得一提的是,许多在书中提到的问题至今依然存在,其一些有理有趣的观点让人捧腹也发人深省。

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所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我开始得太晚了,很可能做不成什么,但我总得申明我的态度,所以就有了这本书——为我自己,也代表沉默的大多数。(王小波)

推荐理由

《抗疫别遗忘农村“沉默的大多数”》(新华每日电讯一则评论的标题),《让“沉默的大多数底层劳动者”不再沉默》(某报的一篇评论)……“沉默的大多数”一词不定时活跃在网络中。

因为不被人关注,所以选择沉默;争辩时,在沉默中去审视,似乎能看到得更多;心直口快容易得罪人,为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所以选择沉默……

“我选择沉默的主要原因之一:从话语中,你很少能学到人性,从沉默中却能。假如还想学得更多,那就要继续一声不吭。”——文中经典句子

王小波本是“沉默的大多数”中的一员。但在某些事上,他又觉得应该“站”出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为弱势群体发声

我相信这不是我一个人的经历:傍晚时分,你坐在屋檐下,看着天慢慢地黑下去,心里寂寞而凄凉,感到自己的生命被剥夺了。当时我是个年轻人,但我害怕这样生活下去,衰老下去,在我看来,这是比死亡更可怕的事。

所以他在对女权主义、知识分子的处境及思考、社会道德伦理等现实分析时,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其中一些看法更是不随波逐流的

我也有了平常心:不就是荒废了十年学业吗?这个彩我也认了。现在不过四十来岁,还可以努力嘛。

他的文风“自由”“特立独行”,字里行间中含调侃,甚至有些荒谬,看完又觉得很睿智具有教育意义。他会引经据典,也会说大白话,顺带夹杂着反讽,也会表达正能量。

因为生活对我来说,不是算草纸,可以说撕就撕。

知识虽然可以带来幸福,但假如把它压缩成药丸子灌下去,就丧失了乐趣。

我是个半老不老的老学究,已经活满了四张,正往第五张上活着。

有人评价:王小波以风趣幽默的方式讲述自己对生活中大小问题的种种思考。第一次读的时候,总是被他的句子逗笑,感慨他对生活思考角度的新奇。第二次读的时候,读到的更多是句子背后的辛酸、无奈、不屑、骄傲……让我联想起菲茨杰拉德的那句“在别人艰难拼搏时,他仪态端庄。在别人正襟危坐时,他玩世不恭。” 

在我周围,像我这种性格的人特多——在公众场合什么都不说,到了私下里却妙语连珠,换言之,对信得过的人什么都说,对信不过的人什么都不说,保持沉默是怯懦的。

沉默或许是一种策略,或许是得不到共鸣,也可能是出于恐惧或无可奈何,有时也是一种软弱。沉默与否,是个人的权利,但遇事时也不可一味失语,否则便是是非不分。

水深不语,人稳不言;沉默孕育着力量,这本《沉默的大多数》也蕴藏着力量。

阅读延伸

王小波(1952—1997),1952年生于北京。1968年到云南插队。后在山东转插,做过民办教师。1973年在北京当工人。

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本科,1986年获得美国匹兹堡大学硕士学位。1988年回国,曾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任教。1992年辞职,成为自由撰稿人。


云浮融媒中心

图片来源于网络

责编:莫颖琳

值班主任:赵军鳗

值班总编:卢利文

投稿邮箱:yunffb@qq.com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