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自古以来就是进出岭南的咽喉要地,乳源县更是岭南最主要的古驿道之一西京古道的途经之地,古道网络纵横交错。为了全面系统的调查清楚乳源县境内古道及其周边文物点的分布、古道的线路走向、周边环境和保存现状等具体情况,2019年受乳源瑶族自治县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和乳源瑶族自治县民族博物馆的委托,韶关市博物馆组织专项调查工作队,于2月至7月期间开展了乳源瑶族自治县古道资源调查项目。春去秋来,调查队的行车里程超过了14000公里,徒步里程达250余公里,步行实测古道长度总计98.9公里,共登记古道51条,文物点183处,共拍摄照片6112张,录制视频(含无人机航拍)1131个,古碑刻拓片72块,并释读了其中的50块,成果显著。
工作照——测量古道
工作照——翻山越岭、野外拓碑
在已记录的文物点中,共发现有石拱桥15座,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古人云:“古者桥梁之设,王政之一事也。”又云:“尝谓施桥布德,乃世代之昌隆;修路施恩,结后世之善果。”由此可见古人对修路造桥的重视。作为古道上重要的遗存,古桥凝结了人民的勤劳智慧、连接了水陆的交通往来、装点了故乡的绿水青山,成为古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之一。
三联拱的通济桥为现今乳源境内体量最大的古桥
通济桥位于广东省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大桥镇大桥村委会石墩村东南方约30米的大桥河上。由乡民尧仁出资建造,当地人民称之为“大桥”,大桥墟(即今乳源县大桥镇)因而得名。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被洪水冲毁,乾隆二十九年村民集资重建。2005年加固桥墩和在桥体内灌入混泥土,并新铺设了桥面和新修了桥栏。桥东西走向,长41米,宽5.4米,面积221平方米。高7.21米,两边有1.29米高的桥栏。二墩三拱,拱跨11.7米,拱高7米。采用“睡木沉基”的方法筑桥墩,使用拱圈石纵联砌置法筑成3个半圆形孔,在各孔关系上采用“连续拱”结构,相邻的两孔是一个共同的孔脚,使各拱结构成整体。桥墩逆水面加筑尖形分水嘴。桥体结构基本保存完好,桥面铺设水泥,现作为大桥镇主要过河通道之一供车辆和行人通行。
桥位于大桥镇东边的大桥河上,西面是镇区,地势较为平坦,多楼房。东面是一座南北向的石灰岩大山,一直延绵至石角塘村委。桥西面即是大桥镇中心。通济桥是西京古道途中的重要桥梁之一,其结构与体量在粤北地区均属少见。1993年1月10日乳源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现今通济桥上仍然熙熙攘攘的人流
来源:南粤古驿道网 编辑:黄叙浩 周妙妙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