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上花开,垂柳嫩芽;
晴空万里,燕语呢喃。
湛蓝的天空,淳朴的民风,
这就是顺德的扶闾古村,
扶闾,原名扶水,由符、黎两姓人建村。古“扶”通“浮”,黎”谐音“闾”,闾又泛指乡里,故名思义就是浮起来的乡里,取“闾里团结,互相扶助”之意改名扶闾。
岭南水乡 古韵十足
它在顺德勒流北面,地处北江及西江支流的交汇点。大江环村而过,美丽富饶。顺德人说那大江就是“海”,因此扶闾也有点浮在“海”里村庄的味道。
廖姓是扶闾村第一大姓,祠堂成为联系廖氏后代宗亲的重要纽带,而见证廖姓家族在此兴旺繁衍的痕迹,当属扶闾村最为壮观的标志性建筑——廖氏宗祠。
百年古祠 香火不断
来到廖氏宗祠,只见两边大门有铜质“兽首衔环”,屋顶灰塑有醒狮、蝙蝠、花篮、石榴等图案。大门口两旁悬挂木刻对联,内容是“武威扬国誉,世䌽振家声”。世䌽是取自二十四孝中老莱子戏䌽娱亲的故事。
廖氏宗祠建于清同治十一年,是典型的清代初期建筑风格,面阔七间,占地面积约2000多平方米。廖氏宗祠是勒流目前最大的祠堂,也是顺德目前最大的祠堂之一,更是扶闾村最为壮观的标志性建筑。
跨过门槛,走进廖氏宗祠,可见前座正门两厢如梁架之间,有贴金木刻,雕着双龙及众多人物图案;两檐边墙头有砖雕,前座中央壁有泼墨云龙图,两边有人物、花、草等组画,厢台脚花岗岩正面刻花纹图案。
乾隆年间,广东十状元之一的庄有恭,曾为该堂撰对联“天下第一等人,忠臣孝子;世间无双事业,治耕读书”。对联由进士身官至翰林院编修、篡修国史官的庄有信(有恭弟弟)书写。
扶闾廖氏家谱
2004年,扶闾的廖氏子孙筹资对祠堂再次进行修建,也收集整理相关宗族的相关资料,编纂《扶闾廖氏家谱》,制定了宗规。祠堂现也作为扶闾村老人康乐中心。
凌云桥也是扶闾村的一大特色,建于清代乾隆初年,现为嘉庆五年重修格局,全长20.93米,顶宽1.88米,石板厚0.44米。东西横跨河涌,花岗岩构筑,三截梁式石板桥面,北则桥面石条刻有“凌云桥”三字。
年深日久,泥沙堆积,河道收窄,西截桥孔已被堆高,剩余东段中段可通流水,中间桥墩原有大叶榕,树根与桥墩融为一体,为防止树根生长撑倒桥墩,树已被削平,仅剩树桩,但仍有树叶冒出。花岗岩桥栏被拆去,剩余东西各一根石柱,村民按旧式样,用水泥杆加固,复原连通。
如今,凌云桥已完成它的历史重任,南侧是宽阔的公路,大小车辆无须过桥,但仍然有村民踱桥而过,哒哒的脚步声,仿佛述说旧时两岸村民,挑菜担货,背娃探亲,过桥往还,桥下荡舟,亭中赏月的场景。
沿着扶闾村的主道走,
一座座古建筑零星地散落在村中。
岁月在古朴的青砖表面,
留下了时光的斑驳印记。
最让人心醉的是扶闾的基围,
走上去就可以看到宽阔的江面,
巨大的轮船在江上来来往往,
江风徐来,酣畅惬意!
高大葱绿的古树,
盘根错节,独霸渡口,
枝叶茂盛,树冠一手遮天。
扶闾村的傍晚,
夕阳从绚丽化为淡然,
由七彩归于苍茫,
已倾尽一天爱的余晖,
无阻的洒向江面,
洒向晚归停泊的渔船。
古老的榕树遮天蔽日,
摇曳舟船、荡漾的水波,
老人清闲地在树下闲聊,
他们脸上虽写满了岁月的沧桑,
却也悠然自得,神情自若。
素材来源:顺德城市网、顺德漫游、佛山古村有约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