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非遗亲近生活,让创意找到应用!你可知非遗还能这样玩?

广东文旅投融
+ 订阅

统筹 | 陈曦 苗沐心

策划 | 唐有元

文案 | 韩依梦 吴丹

编辑 | 廖巧 戴超敏

提起“非遗”,大多数人早已耳熟能详。它也许是晨起时耳边飘来的私伙局粤曲,也许是常年“驻守”家中的竹编家具,也许是你从小光顾的那家百年老字号,也许是口袋里你最爱的那把精美木梳···而除此之外,你是否想过,非遗还能如何“存在”?

(动图来源:非遗解码公众号)

关于“非遗”,想必你早已心有所念。从民间文学到传统音乐,从舞蹈戏剧到传统技艺,从美术、体育,到医药、民俗......我国非遗门类众多、星罗棋布,现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372个,省级非遗项目13087个,市级、县级非遗项目更是不可胜数。然而分布散、产能低、应用少等诸多问题,却也是长期以来非遗面临的现实困境。看似古老遥远的非遗,到底如何在现代生活中焕发新生?

(动图来源:多彩肇庆公众号)

近年来,随着文旅融合步伐的加快,非遗旅游活化的产业需求逐渐增强。非遗和旅游的奇妙碰撞,扩大了非遗应用场景,提高了非遗于消费者的认知度,不仅能为传承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还能活态传承非遗,让更多人感受到非遗的魅力~

非遗+美食 “高冷”文化中的烟火气

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样样皆离不开“吃”这一永恒主题。“吃”是文化,也是艺术,而承载着岁月风味与文化精髓的非遗美食,更为“吃”这件事带来了丰富而深刻的灵感。

以曾因“摔碗酒”而火遍全网的西安永兴坊为例,其以“非遗+美食”为基本定位,汇集了陕西各地特色美食经营户五十余家,从非遗美食到民俗演艺,从手工技艺到特色文创,非遗在此大放异彩,让人入眼、入胃、入心……

(图片来源:永兴坊)

非遗美食就在我们身边,或许传承下去不难,但难的是如同永兴坊这般,将其保护、聚集、发展乃至成为一座千年古城的名片。通过对产业的深刻探索、对非遗美食技艺的深入挖掘,期待能有更多的“永兴坊”,在乍听“高冷”的非遗中氤氲出袅袅烟火。

非遗+民宿小空间里的大文化

住,是空间的需求,而非遗将这种需求艺术化、特色化,更加满足人们住宿功能之上的体验性需求。当非遗遇上民宿,其所蕴藏的内涵早已不仅仅是居住,而是承载了民族文化。

(图片来源:爱伯曼)

作为国内首家非遗文旅运营商,爱伯曼以民族文化为根本,以审美再造、功能重构、设计转化、品牌跨界为方法,打造具有传统文化基因的非遗主题酒店。其结合当地非遗的旅游解决方案,融合非遗主题的美学思想和年轻人喜爱的非遗空间设计,使得非遗与住宅浑然一体、文化与旅游相得益彰,让顾客们加深对非遗文化的认识,领悟“仁、义、礼、智、信”的传统文化精髓,体味小空间中的大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非遗+服饰 流淌于身的气韵与时尚

孔颖达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提到:“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世人行走在外,首先注意的便是身上所着之衣。衣衫之美,在形制、在材质,也在工艺。

(图片来源:天意莨园香云纱艺术馆)

广东顺德的天意莨园香云纱艺术馆,将非遗与服饰相结合,集种植、技艺体验、时装加工等于一体,以传统服饰工艺为针线,将一眼万年的深情融于一笔一画的创作,生动诠释了中国人的锦绣人生。有多少人能够就此着起香云纱,笑行街巷里,让衣角随着步伐翻飞,从旁看去,那抹亮色已成为天地间无比动人的美景。

非遗+研学“千里路”上的“万卷书”

作为一种新文化体验方式,研学铺好了一条通往非遗之境的美丽小径,漫步其上,既可以亲身体验非遗文化,也收获了一段铭记于心的时光之旅。

广东蚕桑丝织技艺研学基地位于珠三角最后一家缫丝厂——南海丝厂,基地依托佛山历史悠久的蚕桑文化与南海丝厂传承的缫丝工艺,开设了八大教学课程,为游客重现了明清时代佛山“一艇生丝去,一艇白银回;广纱甲天下、丝绸誉神州”的盛景。来参观学习的旅人们,走过“千里路”,来到缫丝厂,仔细品读这传承多年的“万卷书”。缫丝工艺就在这样的“游”中潜移默化地走进了一个又一个游客的心里,汲取养分,悄然复苏。

非遗+文创旧物新生,光彩照人

作为文化传承之脉、文艺创作之源、文创设计之魂,无数非遗瑰宝为文创行业的迅猛发展注入了灵魂:油纸伞、苏绣、石雕、首饰……各种各样的常见的物品在非遗工艺的加持下华丽变身,展现出自身美轮美奂、精妙绝伦的器具之美。

(图片来源:吉兔坊 x 冯安街叁号)

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塑技艺就在这样厚重老迈的泥土中“蹦”出了一个个兔儿爷。作为这些“老”东西的“守艺人”,泥塑传承人们始终相信,“老手艺得传承,也得改变”。因为这样的理念,兔儿爷造型的激光笔、U盘、书签等不断涌现,成为了更多人的心头之好。拥有更多造型,拥有更多应用场景,拥有更多人的喜欢,兔儿爷将泥彩塑这种“老”东西,一点一点地焕发出了新的光彩,熠熠生辉,光耀夺目。

非遗+音乐 千古风情,万般咏叹

大音希声,大美无形,非遗与音乐两者无形之物的叠加,迸发出的是响彻灵魂深处的大国之音。昆曲婉转,古琴雅致,木卡姆豪放,蒙古长调悠远……悦耳的古调跨越山河大海,跨越时间波浪,抚慰精神,鼓舞斗志。

侗族大歌,流传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部分侗族村寨。每到侗寨的重大节日或迎接宾客时,歌师便会在侗族的标志性建筑鼓楼前表演,所以它也被叫做鼓楼大歌。近年来,通过政府的推动,侗族村寨之一的小黄村组建了50余支各年龄段的民间歌队1000余人,参与乡村和全国各大景点旅游表演、各类侗族大歌赛事、影视拍摄和演出等商业活动,全村靠此每年创收约2000万元。往日的灵魂复苏,千古酝酿的风情,在今天让世人咏叹,让天地惊艳。

非遗+IP授权民族品牌,中国底蕴

IP,即知识产权。非遗IP,它是一座的宝库,更是一颗种子。因为有了IP,品牌才得以建立,无数的延伸产品也纷纷涌现。主题公园、主题餐厅、主题文创、主题音乐、主题服饰、主题民宿……无数的产业从这里出发,成为这棵大树上葱葱郁郁的枝叶。

(图片来源:深山集市)

依文手工坊是一块极好的土壤,它精心培育了苗绣这一蕴含着巨大潜力的种子,建设了一万余名绣娘数据库和五千余种纹样数据库,打造了完整的手工艺数据库,实现从绣娘IP到纹样IP的创新发展,最后产业化运作,将其推上了世界的舞台,让苗绣成为了享誉世界的中华民族品牌,在展现中国底蕴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效益,真正实现了非遗的内在活化。

以上案例只不过是管中窥豹,“非遗+”实际还有N种可能等待解锁。

热爱非遗的你,满怀创意的你,匠心独运的你,还有哪些非遗创新应用的经验或想法可以与我们分享?

看过来!广东省非遗创新应用项目征集已经开始啦!

项目征集信息

为从文旅产业运用视角调研、梳理、汇总我省已有产业运用的非遗项目、代表性企业、典型案例和具备产业运用前景的潜在非遗资源。现面向各单位征集广东非遗创新应用项目,相关项目、企业、资源可参与申报对接。

项目类型

项目类型包括非遗+旅游、非遗+文创、非遗+音乐、非遗+研学、非遗+设计服饰等时尚创意、非遗+新零售、非遗民宿、非遗博物馆、非遗IP授权、非遗节庆、非遗展会、非遗扶贫项目等,包括已实现的应用和潜在应用。

项目用途

一、优质项目编入《2020广东文化和旅游产业投融资对接会项目手册》,重点项目遴选进现场路演;

二、优质项目纳入广东省旅游协会投融资专业委员会常态化路演;

三、 组织投资方、专家到项目实地考察、指导、洽谈;

四、重点项目、企业及案例,将安排记者专访,并依托广东省旅游协会投融资专委会公众号“广东文旅投融”、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公众号“广东文化旅游”、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会公众号、广东省旅游协会公众号等渠道进行专题报道。

申报时间:2020年4月28日-5月30日

项目申报: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

(可关注“广东文旅投融”微信公众号进行申报)

如有疑问,可联系13922178700(张先生)或 020-89298911

本次调研同步向全国征集非遗创新应用项目,诚邀各位共享经验、集思广益,解锁非遗应用,创新传承非遗,让传统文化“活”得精神抖擞~

为顺应当前文旅金融深度发展趋势和产业对文旅投融资平台的需求,进一步拓宽我省文旅企业融资渠道,有效配合我省文化旅游投融资体系建设,广东省旅游协会和南方文化产权交易所牵头,省旅控集团、岭南控股、广轻控股、中国银行广东省分行、岭南股份、达晨创投、东莞信托、中国文旅集团、新旅界、华西证券、广州文投、励丰文化等大型文旅机构共同发起设立“广东省旅游协会投融资专业委员会”,全面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合力,共同助推我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为助力文旅行业疫后复苏,广东省旅游协会投融资专业委员会陆续推出“纾困资金产品”、“线上资本对接”、“线上公益课程”、“疫后复苏专题报道”等,为我省文旅企业纾困、地方文旅形象宣传和文旅经济复苏提供有针对性的支持和帮助。

我们将全面聚焦文旅产业投融资,为业界带来专业、务实、深度的资讯、信息、资金和合作机遇,敬请持续关注。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