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助残 融合共享
第三十次“全国助残日”主题系列报道五
在第30次全国助残日到来之际,日前,消息报记者对南山区政协委员、深圳大学教授、残障理论研究专家周林刚进行了专访。周林刚就社会应该以怎样的视角看待残障群体、残障研究的价值理念经历了哪些转变、助残的关键是什么等问题作了介绍与答疑,令人耳目一新。
▲周林刚在第十三届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论坛上发言。受访者供图
周林刚简介
中山大学社会学博士,现为深圳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深圳大学残障与公益研究院院长,中山大学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中心(国家级研究基地)执行主任,广东省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副会长,深圳市残联副理事长,深圳市南山区政协委员。
推动观念正位,以平等视角看待残障群体
提及助残,周林刚回忆起多年前,央视春晚上演的某系列小品大获成功,但一位残障朋友却对此感到很不开心,因为该系列小品中包含了大量歧视残障人士的内容。由此周林刚联想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向来存在一些排斥、歧视残障人士的元素,而许多人根本没有意识到,这就意味着排斥、歧视残障人士甚至成了一种集体无意识。
周林刚表示,社会公众对残障的认知往往非常有限、片面,或者将残障人士看作自强不息、身残志坚的典范,或者将残障人士看作没用的废人,或者敬而远之……唯独缺少平等的视角,很少有平等看待残障人士,将残障人士作为普通人的一员加以接纳的。由此,周林刚希望推动残障观念的正位,以平等的视角叙述、描绘和呈现残障,进而在社会公众中建立起正确的残障认知,推动社会对残障群体的观念从歧视、排斥,转向融合、融入。
从“残废”到“残障”,体现价值理念转变
2002年,周林刚在中山大学攻读社会学博士时遵从导师蔡禾的指导,开始进入残障研究的领域,并于2005年写出了国内第一篇研究残障福利政策的博士论文。从2002年至今的18年间,周林刚见证过国家政策的顶层设计,也深度关注过残障群体的个案生活,亲历残障研究从个别人的小领域研究到多高校、多机构、多学科的大领域研究转变的过程,感触良多。他认为,改革开放40年来,社会对残障的研究,经历了从歧视、排斥,到今天接纳、容纳的过程。
怎么看待残障?“残障这一概念,曾经是‘残废’,后来是‘残疾’,现在我们提倡叫‘残障’。我们的学生,首先要做价值理念的正位。社会上对残障群体的认识是有偏差、不正确的。‘残废’的‘废’,那是没有用的意思;‘残疾’的‘疾’是疾病的意思,这些传统理念是不对的。以往我们从医学的角度看残障,如今则提倡更多地从社会的角度来看残障:我们的残障朋友之所以不能和普通人一样生活,比如说听力障碍人士、语言障碍人士不能流畅地沟通,是因为环境不能提供无障碍的沟通渠道所导致。所以助残的关键在于破除障碍。”周林刚说。
残障人士也能拥有正常生活
周林刚与残障群体的第一次接触,是一次“无声”的饭局。当时,他到广州拜访该市聋人协会的时任主席,饭局上只有他和时任主席的孩子可以用言语交流,而其他人的交流都是通过手语。这是周林刚第一次深入到残障群体的世界中去,这让他明白了一个道理:残障人士,也能拥有正常的生活方式。
让周林刚感触尤深的,还有他带着自己女儿做访谈的一次经历。那时候他的女儿就读小学四年级,访谈过程中在一旁安静地倾听,之后又陪着他和那位坐轮椅的朋友去吃面。回家后,周林刚问女儿:“你觉得那位姐姐怎样?”“姐姐很坚韧,很执着。”周林刚又问:“你觉得她和其他哥哥姐姐有不一样的地方吗?”“没什么不一样,她只是需要一张轮椅而已。”女儿能有这样的认识让他感到很欣慰,这除了他平时作为父亲的教导,也有赖于在学校受到的影响。周林刚说,在女儿就读的班级里,就有一个脑瘫的孩子,孩子们在和这位脑瘫同学的相处以及日常对他的帮助中,一些良好的助残理念便潜移默化地树立起来。
“不是不人道,而是不知道;不是不理解,而是不了解。”邓朴方先生的这句话,周林刚深以为然,也正因如此,他决定致力于让更多人了解残障群体的生活。2017年下半年,周林刚组建起一个团队,十几个人用了一年半的时间,积累了超过百万字的素材,最终浓缩为十多万字的书,以“小学生都能读懂”的标准,向大众讲述9位残障者的故事。这本书自2018年12月出版后,获得了良好的反响,甚至有很多人自发录制视频为其宣传,而在残障群体中,也有不少人围绕这本书展开讨论。
助残的关键在于破除障碍
周林刚介绍,根据2006年全国残疾人数量调查的结果,我国残障人口约为8500多万,14年过去了,这个数字今天应该为9000多万到1亿之间,然而在大街上、在各种公共场所,我们能见到的残障人士远远达不到这个数量。究其原因,是社会上有形的障碍和无形的障碍,让这些残障人士难以走出家门、走进社区,进而融入社会。
他希望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更多、更高效地完成对大众的助残价值理念引导,让更多高科技、信息化的手段,加入到“无障碍”环境的构建中来,更好地帮助残障人士。2018年12月,深圳大学举办了第十二届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论坛。在论坛筹备过程中,周林刚引导学生们全程参与到助残服务中来,从一开始对残障嘉宾做全方位的调查摸底,了解每一位参会者的个性化无障碍需求并进行全面梳理,再针对酒店、会场做无障碍的改造。同时,他们也培训学生志愿者如何去帮助残障群体。通过这样的一次亲身经历,许多学生在助残的价值理念上得到了更深刻的理解。在18年的助残研究经历中,周林刚见证和参与了许多政策上的规划,包括深圳市残疾人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广东省残疾人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还有国家层面的一些专项规划。从一个残障研究者,到一个政策倡导者,周林刚最终回归到行动者的角色中来。他积极地向身边的政策制定者、残联工作者、社会公益人士等不同社会群体传递助残价值理念,以此促进社会各界对残障人士的关爱。
南山可以为残障人士提供更好的环境
作为南山区政协委员,周林刚认为,南山在高新科技产业和慈善公益资源方面有着很大的优势,以此为基础,可以为残障人士提供更多无障碍的社会环境,同时也可以通过社会各界的努力,为残障人士提供更多个性化的就业岗位、职业培训,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我们的残障朋友是有能力的,我们帮助他们要讲求方式,不仅仅是给钱就行了。给钱并不能解决社会差异,不能解决教育问题。问题的解决不仅在于输血,还要讲究造血,做到增权赋能,激发潜能。南山区有很多优秀的残障朋友,他们都是在无障碍的环境下,通过自己的努力,有所成就。环境是前提,没有无障碍的、充满关爱的环境,残障朋友很难脱颖而出。”周林刚说。
助残政策的制定需要以家庭为视角
目前,在助残政策的实施中,更多的是围绕残障个体开展,周林刚认为这样的角度存在问题。“家庭在整个残障群体的保障和服务当中是基础性,它是助残工作的细胞。在残障家庭中,家长朋友如何去看待自我,看待家庭中的残障成员?如何去提升他的能力,挖掘他的潜能?这是家庭的责任,家庭也是一个需要社会去帮助的单位,我们在供给政策的时候要有家庭的视角,要以家庭为主体,打比方说,一个精神残障家庭和一个肢体残障家庭的贫困是不同的,精神残障的家庭需要有人去照顾他,同时还要服药,许多精神残障的药物,都不在报销名录里,这种家庭更加困难、更加特殊。”
周林刚认为:“助残是一年365天都要做的事。之所以有助残日,是希望以主题日的方式倡导大家去帮助残疾人。面对今年的疫情,我们更要为残障朋友的家庭做好心理疏导的工作.助残日只是一个契机,我们助残的行为,是应该贯穿全年,连续不断的。”
多元助残 融合共享
第三十次“全国助残日”主题系列报道
第一辑:
8年了!那个环游世界和8万人握手的“独臂青年”,现在怎么样了
第二辑:
这些残疾人了不起!用钢琴叩响自闭之门,为残疾人家庭送口罩
第三辑:
录制120集视频、安排“星娃”“云上”演出,南山这群人背后的故事太暖心
第四辑
企业责任践行者、后浪助残志愿者,他们让时代伟大!
来源:蛇口消息报
转载请注明以上信息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南山在行动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