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博士说中药|中药“熊胆”需辩证理性地看待,拒绝滥用!

胡世云
+ 订阅

  今天向大家介绍的是已经被禁止使用的一味药物,它是属于动物类的药物,也是清热解毒药之一。因为其疗效显著,长期以来被过度捕杀,造成了数量急剧下降,它就是熊胆。

  熊胆始载于《唐本草》,为熊科动物黑熊或棕熊的干燥胆囊,自面世以来,就变成了炙手可热的药物,尤其是在亚洲,被捕杀了数千年。后来,甚至有“活熊取胆”的使用,手段极为残忍。

  “活熊取胆”的真相

  随着熊胆的需求量不断加大,亚洲各国的人们加大了对黑熊的捕杀,后来还发展到“活熊取胆”:把导管直接插入黑熊腹内。这种方法遭到了各个动物保护组织的反对,纷纷叫停。

  其实,在中医的经典著作里也提到,熊胆并不是不可替代的药物。现代药理研究也表明,起码有几十味药物可以代替熊胆的作用,其中包括了蒲公英、大黄、菊花等药物。

  1954年日本成功合成了熊胆汁中的有效成分脱氧熊胆酸,经临床验证,可以有效治疗肝病。

  2002年,美国的一份研究报告表明,熊胆胆酸可以有效帮助治疗帕金森氏综合症及老年痴呆症等疾病,并特别强调,这种胆酸可以人工合成。

  希望科技的进步为中医中药带来更广阔的使用空间,更多元化的用药来源,不用再以牺牲大自然的代价来获取资源。

  熊胆的来源和作用

  来源:为熊科动物黑熊或棕熊的胆囊。

  产地:主产云南、黑龙江、吉林。此外,贵州、四川、青海、西藏、新疆、甘肃、湖北、湖南、陕西、福建等地亦产。

  性味:苦,寒。归肝、胆、脾经。

  功效:清热解毒,息风止痉,清肝明目。

  用法用量:

  内服,0.25-0.5g,入丸、散服用。外用适量,调涂患处。

  使用注意:本品苦有腥苦味,口服易引起呕吐,故宜用胶囊剂服用。

  熊胆的服用

  《本草纲目》:“退热,清心,平肝,明目去翳,杀蛔、蛲虫"

  《唐本草》:“疗时气热盛变为黄疸,暑月久利,疳匿心痛”

  因此,熊胆可以治疗:

  1、热极生风,惊痫抽搐。

  2、热毒疮痈肿痛。

  3、目赤翳障。

  4、黄疸,小儿疳积,风虫牙痛。

  版权说明

  本文系原创稿,版权归胡世云主任中医药科普团队所有,如需转载,请与本团队联系。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即删。编辑&排版:大思。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