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农业公司嘉吉中国区总裁刘军:中国对跨国公司有巨大吸引力

289财经热点
+ 订阅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突袭全球,感染全球超过400万人,对国内外经济造成严重冲击。很多跨国公司在疫情蔓延地区的业务或锐减、或暂停、甚至退出,业绩迅速下滑。

中国虽然是疫情出现最早的地区,但也是最早得到有效防控,并最早进入全面复工复业复产的市场。中国市场庞大的消费市场,以及疫后强劲的恢复力,让不少跨国公司对在华发展更有信心。

近日,南方日报记者对国际农业贸易公司嘉吉中国区总裁刘军进行专访,他特别提到,中国市场对跨国公司有巨大吸引力,故一次疫情不会改变他们在华发展的进程。据悉,目前该公司在华布局的多个投资项目正在如期推进,其中,今年超1亿美元玉米深加工项目将投产。

刘军,2000年加入嘉吉公司,担任战略发展部门分析师,2018年6月就任嘉吉中国区总裁一职,成为嘉吉在中国的首席代表。

刘军,2000年加入嘉吉公司,担任战略发展部门分析师,2018年6月就任嘉吉中国区总裁一职,成为嘉吉在中国的首席代表。

中国对跨国公司有巨大吸引力

南方日报:今年在全球暴发新冠肺炎疫情,你认为,它对全球经济和消费市场产生哪些影响?对中国经济前景怎么看?

刘军:今年疫情来得很突然,对全球来说,疫情的蔓延发展也出乎意料。按目前情况来看,中国基本控制住了疫情,但很多国家的情况还比较严重。从短期来说,疫情对全球经济和消费市场有比较大的冲击,而且影响范围更广、影响程度更深,相对来说,疫情结束的时间也会延后。

对中国经济来说,短期会有冲击,但不至于改变整个经济发展进程。因为中国拥有十几亿人口的消费大市场,只要情况进一步好转,大家出门消费的热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将逐渐稳定、恢复,回到正轨。当然,可能恢复期会比我们预想的更长。

从中长期来说,无论中国经济还是世界经济的发展,因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驱动,不会因为这次疫情就做出根本性的改变。

南方日报:你认为中国市场对跨国公司还有多大的吸引力?

刘军:中国市场对跨国企业有巨大吸引力,具体来说主要有两大吸引力: 第一,从消费者拥有数量来看,中国目前在很多领域可能都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场。比如,中国市场对汽车、食品等产品的消耗可能都是世界第一的。

第二,中国近年来新出现一个现象,即消费者对生活品质需求提升,这为企业在创新和提升品质方面创造了条件。中国市场的这一变化,对跨国企业来说具有无与伦比的吸引力。

中国市场庞大,而且需求有层次性,从东南沿海到中西部,各个层次的需求都存在。尤其是随着收入增加和生活稳定后,人们追求美好产品和服务的欲望更强烈,在消费者需求带动下不断推出优质产品,这对每个企业来说都是求之不得的。

进博会期间嘉吉的展示区。

进博会期间嘉吉的展示区。

嘉吉在华发展不会改变

南方日报:此次疫情对嘉吉在华投资的项目有影响吗?

刘军:疫情对我们总体来说影响比较小,2月稍微有一点影响,目前已经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嘉吉在中国业务运营点有50多个,包括工厂、办公室和研发中心等。

今年在中国的投资项目还有多个,如嘉吉总投资超过1亿美金的松原玉米深加工项目将投产,这个项目相对其他项目可能面临更多挑战,因它在疫情期间进行最后安装,准备试产;在江西宜春的投资项目也正常进行中,陆续将投产;滁州动物蛋白深加工二期的投资项目已经在去年投产,目前正常生产。

除此之外,去年11月进博会期间,我们又宣布将在河北沧州黄骅投资2.3亿美元扩建粮油项目,提高我们在中国大豆压榨方面的能力。

过去7年来,我们在中国的投资额增长了一倍,未来还将继续在中国加大投资。

嘉吉至今已经走过155年,我们也经历过各种各样的冲击和挑战。我们在中国发展的步伐和信念,不会因为一次疫情就做出改变,我们对中国的经济前景充满信心。

南方日报:在应对此次这么大的危机时,嘉吉的供应链有没有发现哪些不足?

刘军:疫情对企业来说是测试,你平时准备得好,各方面体系比较到位,那么你受的冲击就小。嘉吉在中国有50多个业务运营点,整个供应链经受住了这次考验。从战略布局、从总体规模来说,我们还要把嘉吉在中国的规模做得更大,将来可能会布局得更全面。另外,我们要集中精力开发出更好、更多新的产品。

粮食供应充足,中国不缺粮

南方日报:今年全球出现疫情后,有部分人担心中国粮食供给,对此你怎么看?

刘军:中国农业种植在很多地区是一年“三作”或“二作”,在南方部分地区,水稻每4个月就有一次收获,在华北,有小麦和玉米轮作,每4个月至6个月就有粮食出来。另外,农业农村部也表示,中国目前的水稻、小麦、玉米等主粮储备充足。

国际农业生产也没有受到太大影响。个别国家可能宣布粮食出口禁令,但全世界最主要的两个供应区:美国和巴西,加上南美的阿根廷,都没有任何这方面的限制措施。港口运输可能偶尔会受到一些影响,但我国有足够的粮食库存,每年自己还有比较大的粮食生产量,所以,目前来看,我国在粮食供应方面不用担心。

从全球范围来看,目前面临的并不是粮食缺乏,而是如何确保让粮食可以从产地运送到需要的地方去,故开放贸易和稳固的物流基础设施很重要。

南方日报:中国这些年从国外进口的肉类在逐渐增多?

刘军:在全球农业和粮食市场,中国既是主要进口方,也是主要出口方。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中国消费者对蛋白的需求增加,相应地也会增加某些蛋白进口,例如鸡肉、牛肉和猪肉。对消费者来说,他们希望吃得更营养、更美味,希望品尝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好食物和异域风味,这是很自然的需求。另外,与中国本土肉类产量相比,进口肉占比不大。

南方日报:疫情后国人食物消费会出现哪些变化?

刘军:国人消费升级的需求,在此次疫情期间也凸显出来,人们对健康的关注会比以前更多。以前大家喜欢吃甜的食品,现在有消费群提出要少糖、低能量,“减糖”现已成为大家关注的话题。我们有做传统甜味剂业务,现在市场要求在提供新的甜味剂解决方案、满足“甜”口味的同时,也要符合新消费趋势,少糖。

再如,最近肯德基推出植物肉鸡块,它的植物肉原料就是嘉吉提供的。我们在人造肉和豌豆蛋白都有介入研发,和客户一起不断创新出新品,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新需求。

嘉吉上海创新中心。

嘉吉上海创新中心。

将中国抗疫经验传到全球嘉吉

南方日报:在此危机中,贵公司的员工们工作状态和安全情况如何?

刘军:我们在疫情中保证了1.3万员工和承包商的安全,没有一人感染新冠病毒。而且到目前为止,工厂已100%恢复运行,没有造成供应链的中断。

我们所在的行业是一个保障民生基础的行业,很多业务在疫情期间也感受到变化。例如,来自餐饮业客户需求受到影响,但是零售渠道的销售反而增加,这需要及时调整供应链,满足客户和消费的需求。

南方日报:嘉吉中国的抗疫经验有哪些值得分享的?

刘军:我觉得有以下几个经验值得分享:

第一,应对工作要开展快。我们1月19号就成立嘉吉中国危机管理小组。过去嘉吉中国按事业部和业务来管理,但这次疫情让大家必须在一个大框架下相互协调和配合,许多方面需要资源共享,这次疫情也给嘉吉中国一个机会,让不同职能部门、不同业务领域员工相互密切合作。这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经验。

第二,尽快筹备需要的物资保证。疫情刚出苗头时,我们就开始组织全球物资采购,包括测温枪、消毒液等。疫情期间,在中国已经买不到口罩了,我们提前采购到的绝大多数口罩均来自国外,这也和我们全球的业务网络和资源有关。

第三,除了在嘉吉中国层面对防疫、抗疫进行宣传介绍、提出管理办法外,我们还强调一线工厂总经理、一线生产负责人必须要对自己所在的场地和现场人员负责。我们工厂很多,分布范围广,无法直接深入管理具体事项,需要他们承担起责任,包括和当地政府及时沟通等,这样反应更迅速,能够更及时地处理。

第四,疫情期间对公司文化也是重大考验,大家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我们从一开始就做好各项沟通工作,上到全球总裁、亚太地区总裁,包括中国区领导层和各个业务部门管理层,不断地用各种渠道保持沟通。因为共同抗疫,也最大程度增加了员工对企业的认可和凝聚力。

链接:嘉吉公司

超过150年历史的多元化跨国企业集团,集食品、农业、金融和工业产品及服务为一体,业务遍及70个国家。

在2018年《福布斯》公布的美国私营公司排行榜连续11年蝉联冠军。是全球最大的农业公司之一。

嘉吉在中国的业务发展起源于上个世纪70年代首个《中美联合公报》发布之时,此后不断加大在中国的投资。

【记者】欧志葵

【策划统筹】谢美琴  黄应来

编辑 何雪峰
校对 李冠洁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