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历史文化街区名单出炉,海珠这3个街区上榜!打卡走起~

广州海珠发布
+ 订阅

热爱海珠这片土地

不仅仅是因为这里有小蛮腰等人气地标

更是因为拥有着

不少历史悠久的文化建筑

这些地方承载着

无数海珠人的集体回忆

为更好地保护、挖掘和传承我省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近日,广东省住建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有关规定,对此前已批准的新河浦等65处广东省历史文化街区统一予以公布。

其中广州共有26处

而海珠占了3处

分别是

龙骧大街历史文化街区、

南华西历史文化街区、洪德巷历史文化街区

今天就跟着G仔游览这些历史文化街区吧!

1

龙骧大街历史文化街区

龙骧大街历史文化街区位于海珠区龙凤街道宝岗大道,是以“中西结合”为特色的民国建筑集中地,民国时期爱国华侨归国创业的重要见证。

龙骧大街20多栋历史建筑错落有致地分布,在树木的掩映下,创造着一方宁静。

绿叶与古老的墙体形成对比

2018年1月18日,广州市文物管理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审议通过《龙骧大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规划》;5月17日,广州市人民政府以穗府函〔2018〕96号文批准规划,并向社会公告。

保护规划对龙骧大街历史文化街区内的1处不可移动文物、16处历史建筑以及19处预先保护对象、未纳入保护名录的其他传统建筑按照相关法规提出分类整治的措施,分类保护3条传统街巷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位于龙骧大街的民国建筑,几乎每一栋都有故事,这也是吸引市民来这里的原因之一。看看房子,听听故事,仿佛从民国旧事中一路走来。

龙骧大街3号建筑

龙骧大街3号

3号房子建于1935年,属于曲尺型建筑,二三层建有通廊阳台,有红砖砌水泥通花阳台护栏。天台是红砖墙,绿色瓦桶通透式护栏,正门楼顶呈山字形。该房子原屋主是区光莹等七人,这七人分别在香港、台湾等地做生意,解放后房屋由政府接管,后落实政策归还。

陈建康 摄

3号民居手绘

龙骧大街6号

龙骧大街6号民居的主人则是民国时期民族实业家周在秀,他是广州源昌皂厂(双刀牌肥皂厂)的创始人。周家大院前面有几栋民居,据说这几栋房子是周在秀出资建造,供给周氏亲戚居住的。

龙骧大街6号 (图片来源:广州房产)

龙骧大街19号

龙骧大街19号的房屋结构十分漂亮,建在坡中间位置,大门前有小围墙,由六级红石米台阶入正门。原屋是由司徒炳、司徒旭出资兴建,两人后赴美国开餐厅做生意。

龙骧大街19号民居的结构

2

南华西历史文化街区

南华西街道位于海珠区西北部,是海珠区最早开发的城区和发祥地,开基于1776年,230多年来的历史,每一条街巷,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资源与几代人的思忆。改革开放后,南华西街道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取得了輝煌成就,令人嘱目,闻名遐迩。

街道辖区内历史文物建筑林立,现存的著名历史建筑有双清楼、潘家大院、洲头咀抗英纪念碑、波楼和波台等。

洲头咀抗英纪念碑

民国骑楼商业街

南华西街道骑楼商住楼群分布在南华西路、同福西路及洪德路北段。南华西路和同福西路传统骑楼街建于1926年,是广州市著名的传统骑楼街区。同福西路骑楼以前是商业旺地。

骑楼建筑上采用了一些精致雕饰的圆弧曲线,各种几何图案形式的山花女儿墙,有的还加入了西方柱饰,带有欧洲风格。这段路的骑楼有大部分保留原来的外貌,还有一些满洲花窗保留完整。

波楼与波台

“波楼”与“波台“位于洲咀大街波楼大院3号楼,楼侧设有信号台悬挂风球以预报台风讯息,而“球”的英语译音为“波”,于是该楼被街坊俗称之为“波楼”。大楼建于1910年,是一幢一字形混合结构的红砖三层洋楼,建筑面积为3857平方米,一度为粤海关验货厂及外勤人员宿舍。

双清楼

双清楼为广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海珠区同福西路龙溪新街42号。1897年10月底,廖仲恺和何香凝在广州结婚,借居龙溪新街42号廖仲皑哥哥廖凤舒家里。他们先是住在楼下神厅后面的一间房子里,后来搬到平台自搭的一间小屋居住。每逢皓月当空,繁星似锦之夜,清光射向斗室,夫妇俩在窗前赏月、读书,觉人月双清之乐,便将此居处取名双清楼。

潘家大院

潘家大院是由被《法国杂志》评为“世界首富”的潘氏同孚行的第三代继承人潘正炜所建,位于南华西街龙武里社区龙庆北2号,建筑物全部为砖木结构,青砖石脚,窗上嵌有满州花窗的刻花彩色玻璃。室内原配酸枝、坤甸等红木家具,均有木雕花饰。整个建筑采用中式屋架,西式吊顶,兼备中西方特色。

潘正炜的秋江池馆上听帆楼(原貌)

3

洪德巷历史文化街区

洪德新街

洪德巷历史文化街区是清末民国时期以竹筒屋、大屋为代表的岭南特色传统居住片区,也是民国时期河南地区宗教发展的见证。传统住区格局肌理尚存、风貌完整,历史上居住者多为买办商人。

街区内共有1处不可移动文物、452处不可移动遗产保护线索、1条骑楼街,洪德一巷等4条传统街巷的肌理、风貌,以及传统居住片区的整体格局,为保护对象。

洪德巷历史文化街区内有同福西路骑楼街,按照一类骑楼街进行保护。

同福西路骑楼街

街区内有海天四望地名传说、后乐园民间文学、洲头咀抗英运动等民间文学、传统技艺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围面积8.23公顷,规划将老字号、传统音乐、传统技艺、名人文化等划定为保护内容。

基督教洪德堂旧址

洪德五巷内,有一座教堂,名为洪德堂,1981年,成为广州第三个恢复开放的礼拜堂,改名为基督教河南堂。

你都逛过这些街区吗?

最喜欢的街区是哪里?

留言告诉G仔吧!

编辑 | 蔡芷涵

责编 | 吴美美、晓东南

来源 | MY 读城市、微社区e家通龙凤呈祥 记者谭啟菊

投稿邮箱 | haizhujun@qq.com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