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老胡”变“小胡”,支援湖北,他咋变“年轻”了

南方+ 记者

2月7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急诊科的护师胡品军随援鄂医疗队驰援湖北。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重症病区战斗的58天里,他治病医心,用专业守护生命,牵手患者共战病毒。

胡品军的专业赢得患者的尊重。一开始,协和医院的患者叫胡品军“老胡”,后来跟随广东人习惯,改口叫“小胡”。

如今,他已重返工作岗位,日子还是依旧紧张与匆忙,只是对这一份职业,多了一丝丝热爱。

逆行出征,用专业守护生命

组建援鄂医疗队的消息一出,胡品军就立刻瞒着父母报了名。就是想为国家出点力。他说。

出发前夜,妻子边哭边帮胡品军收拾行李。次日清晨,胡品军出发, 前往武汉。

你去一定要做好防护。” 

嗯,我一定会平安回来。

……

临走前,妻子反复叮嘱。行医救人是医者本能,但前线形势尚未明朗,胡品军有些忐忑。什么时候回来?能不能安全回来?他并不知道。在前往白云国际机场的道路上,七尺男儿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流下两行热泪。

28日,元宵节。一抵达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胡品军就投入了重症病人的护理工作。从喂药、插管、戴鼻试管等医疗护理到接水、喂餐、处理大小便、安抚情绪等生活看护,这都是胡品军的工作职业。

胡品军印象深刻的是,63床的一位脑瘫患者:失语,大小便失禁。护理情况复杂,胡品军接手后,立即决定先为他插尿管。为了让挑剔的病人多吃饭,胡品军总会不厌其烦地问好几遍,或者把问题写在纸上,再根据病人手指反应来选择喂菜。

重症病人大多处于镇静状态,胡品军需细心观察每一位病人的变化,学会读懂他们的语言。若是发现病人气促则需要摇高床头,调低氧流量,缓解病人的缺氧状态。

好心情是治愈疾病的良药,胡品军深谙这一点。为此,他经常和患者们聊天谈心,帮助他们度过心理上的难关。

在对抗病魔的第一线,护理人员用专业守护生命,用大爱温暖人心。

医患情深,老胡小胡

尽管扮演着知心人的角色,但他有时候却难以迈过心里那道坎。

就像是有什么掐住你一样。胡品军回忆,疫情初期,由于对病毒认识不充分,面对高强度的工作,他紧张得寝食难安,前三周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还常做噩梦。后来,在心理医生的疏导下,胡品军渐渐适应,紧张情绪才慢慢消解。

共同战疫的三个月里,胡品军和同事用专业和贴心赢得了50名病人的交口称赞。

湖北人称呼别人时喜欢在姓前加一个字,但广东人则喜欢加个字。一开始,协和医院的患者叫胡品军老胡,后来他们听到同事叫胡品军小胡,也开始叫他小胡

42日,抗疫取得阶段性胜利,医疗队收到撤离的通知。胡品军离开时,江城的春天已到来。街上行人和车辆渐多,绿意盎然的江边是悠闲的垂钓者。胡品军说,看着我们58天的奋斗让城市复苏,就觉得一切都值了。

45日,医疗队凯旋归来,胡品军给父母打电话报平安,但他没想到,父亲早已知晓。其实早知道你过去了。父亲在电话里说,毕竟国家需要,你去了就把工作干好。集中休整结束后,胡品军立刻回家。刚一进门,一岁儿子响亮地叫着爸爸,这让他乐开了花。

我真的没想到他都会叫爸爸了。胡品军去武汉时,儿子还没学会说话。现在,他很黏我。胡品军的语气里难掩欣喜。

想起战时光,胡品军记得一些温暖瞬间,那些治愈出院的病人用哭得嘶哑的声音对他说谢谢,有人送来热干面请他吃,有人则二话不说就来一个温暖的拥抱……

【摄像】董天健 李细华 徐昊

【剪辑】莫丽婷

【摄影】李细华 董天健

【采访】黄锦辉 实习生 唐一方 苑青青

【通讯员】林伟吟 张阳


编辑 王俊涛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

暂无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