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话题
字数:2051 阅读时间:4.5min
从观念上看,“冠姓权”并不先锋。
其实,姓氏本来就是父权制的产物,是完全建立在血缘和家庭上的,至于孩子则完全是其私有产物,过于看重孩子是否和自己姓,恰恰是表明自身非常渴望得到父权体系的认同。
“知道”(nz_zhidao)跟你谈谈,“冠姓权”这件事。
(papi酱。IC photo/ 图)
孩子跟谁姓?这本来是一个家庭内的私人问题,然而现在却变成了一场全民大讨论。
母亲节当天,papi酱晒出自己和孩子的合照,并表示:“如今才发现,啥都不如当妈累。当妈最累。祝所有当妈的#母亲节#快乐。我们辛苦了!”但正是这条微博却引发了争论,有网友评论道:“Papi酱生娃过后变得好疲惫啊,但是孩子还是随父姓!”并直接指出 papi酱独立女性人设都是假的,因为她作为独立女性竟然不注重“冠姓权”?
女权的本质
其实,“冠姓权”一直是近期互联网上的热门话题,就在一个多月前还出现了一个“为孩子冠姓权而离婚”的爆款帖,虽然事件真实与否不能确认,但引发的共鸣和争议却很多。那么,“冠姓权”这事是否真的很重要?
从中国的法律看,“子女可以随父姓,可以随母姓”,显然孩子和母亲姓是完全可以的。然而在现实中,孩子和父亲姓则是一种默认的社会传统,大部分家庭都会选择让孩子跟父亲姓。如果从这个角度看,女性要求孩子和自己姓完全是合理合法的。但是,“冠姓权”和独立女性或者女权本身存在着必然联系吗?
在当下性别议题的舆论场中,人们会经常看到一些词语,比如“冠姓权”、“婚驴”、“胎器”等。这些称呼的出现,是因为在某些所谓的女权博主眼中,那些已婚已育、孩子和父亲姓的女性就是父权制的奴隶,正是她们在拖女权事业的后腿。而在这套语境中,女权主义者是有一条清晰的界限的,那就是你必须要反婚反育、鄙视男性、轻视爱情;在性格上,则要泼辣、强势、不好说话。
这看上去这好像非常激进,是在反对父权和男权社会下的一系列对于女性的物化和规训。实际上,人们需要明白的是语言和观念是两回事,这些激烈的语言背后所反映的观念恰恰是相当保守的。在很多博主看来,她们所要追求的是“女权”和“母权”,但仔细想你会发现,她们的语言、思维和逻辑都带着浓重的“父权制”色彩。
所谓的“女权”的重点并非“女”,而是“权”,甚至有的追求的是一种压迫性极强的权力。那个“为孩子冠姓权而离婚”的爆款帖中,你能感觉到一种“嗜血”的欲望,她对于其丈夫的形容,甚至不像是在对一个人,好像是在“驯兽”,看不到彼此之间有情感联系,只是在以打到和激怒对方为乐趣。
再从观念上看,“冠姓权”这个事情真的很先锋吗?其实,姓氏本来就是父权制的产物,是完全建立在血缘和家庭上的,至于孩子则完全是其私有产物,过于看重孩子是否和自己姓,恰恰是表明自身非常渴望得到父权体系的认同。
其实,在现代社会,跟谁姓的标准有很多,可能是哪个姓比较好听;或者哪个姓比较少见;也可以不和父母任何一个人姓,像马斯克那样给自己的孩子取名为“X A-12 Musk”;而最自由开明的方式则是,把决定权交给孩子,让孩子决定自己的姓名。如果做到了这些,才是真正的反父权,不把个人的价值绑定于任何一种关系上。由此可见,互联网上的这些不仅不是女权,反而更像是父权制的完美继承人。
(IC photo/ 图)
非黑即白的二元论
此外,这种论调的危险之处实际并不在于强调女性一定要拥有冠姓权,而是其背后所反映处的非黑即白的二元论。在近些年的互联网上,这种氛围越来越常见。比如,“女权”、“工业党”等群体所支持的观念看似南辕北辙,但他们“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态度却是大同小异的。那就是疯狂批判那些与自己观点不一样的人,且认为世界上只存在着A或者B两种选择,没有任何的中间地带。
电影《龙虾》中演绎过这样的世界:一边是歧视单身者,强迫单身者必须结婚,否则就要被变为动物;而另一边则是每个人都必须保持单身,如果恋爱就要被处以极刑。这只是导演的一个大胆的设想,然而没想到它已经一步步的逼近现实。在主流社会中,对单身者被描述为“剩女”;而在网络上,已婚人士则被认为是“婚驴”。
其实,这都是在对某个群体的恶意污名化。因为在他们的眼中,对方不是一个具体的人类,只是一个符号,或是用来实现某种理念的工具。而现实情况无疑要复杂的多,结婚的原因有千万种,且每个人对于婚姻的理解是完全不同的,在有的人看来,结婚就和去购物一样,喜欢就买不喜欢就扔掉,完全不会影响到其人生轨迹;相反,把婚姻当成一种重要标签来区分人群,恰恰是说明她们过度看重婚姻对个人的影响。可见,单身和结婚与否并不能被当作评判一个人是否独立或者自由的标准。
回到此次事件中看,一个女性要支持冠姓权是完全可以的,但任何人都没有权力去要求他人如何生活。即便其所宣扬的观念是相当进步的,也不能被当作强制干涉他人自由意志的原因。往小了说,这和“我是为你好”式的居高临下姿态没有区别;往大了说,这不过是一种“伪启蒙”,因为启蒙本身就不可能是强制性的,被启蒙者需要自己去感悟、思考,而不是让一部分人来代做选择。
而且,这件事情最令人恐怖的地方在于,它让人隔着屏幕感受到了群体之间的诋毁和怨恨,也就是所谓的“爱抽象的人类,但不爱具体的人”。长此以往,人们只能接受和自己观念相同的人往来,而把其他人看作是“异端”,会让社会越来越割裂。
其实,你是什么样的人,是由你自己来决定,“XX的妻子或者母亲”固然陈腐,而为了要成为他人眼中的”独立女性“或是”女强人“,强行去追求“冠姓权”又何尝不是另一种枷锁?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