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地名】千年古县——四会,竟隐藏这些鲜为人知的地名故事?一起来解锁!

肇庆民政
+ 订阅

为进一步推进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成果的转化利用和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从2月起,在“肇庆民政”微信公众号开设《肇庆地名》栏目,主要介绍我市县级行政区划地名和列入县级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建议名单的部分地名,促进地名优秀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弘扬。

地名不仅仅是简单的符号

它饱含文化,浓缩了地理、人物、传说等故事!

第十期,民政君就为你解锁

四会市的由来和铁坑村的故事!

四 会

△徐治彪 摄

四会,岭南最古老的建制县之一,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四会是一座拥有2200余年历史的岭南古邑,有着独具风格的岭南文化气质,2007年被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评定为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1993年11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县级)。

来源 网络

(上下滑动查看)

↓↓↓↓

四会古为百越地。秦始皇帝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平定岭南,设置桂林郡、南海郡、象郡;秦代置四会县,初属桂林郡。四会的得名,历来都被认为与其境内的河流有关。北宋乐史撰《太平寰宇记》载:“四会者,东有古津水,南有浈江,西方有建水,北有泷江,四水俱臻,因以为名。”不过,据清代学者王先谦在《汉书补注地理志》有按语云:“四会者四,西有绥江水,又有溱、浈、洭为北江,艮、郁水为西江水,四方来汇,故名。”根据王先谦的解释,四会之“四”,并不是具体指哪四条河流,而是形容多条江河之水“四方来会”,该解释越来越多地得到今人的认可。

四会享有“中国玉器之乡“的美誉,也是著名的“中国柑橘之乡”。四会沙糖桔栽培历史悠久,早在明朝已经盛产,并被列为朝廷贡品,一直延续到清乾隆年。2001年,四会市被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柑橘之乡”称号。四会还是“中国玉器之乡“,玉器产业是四会特色产业之一,全市拥有十多个玉器卖场,从业人员约15万,是广东四大玉器加工市场之一。

四会旅游资源丰富,人文景观众多,湖光山色,景色秀丽,有贞山风景旅游区、威整十里奇石河风景区、邓村古法造纸第一村、地下森林公园等。

来源 网络

铁坑村

铁坑村位于四会市罗源镇南部2千米。属铁坑村委会。现居曾姓村民约380多人。因古时候村边一条小溪蕴藏有铁矿,常有铁锈水流出,故得名铁坑。

来源 网络

铁坑村衍荣公于清康熙元年(1662年)从惠州长宁迁居铁坑,是铁坑村最早的开拓者,为铁坑村曾氏的开基祖。清末民初曾氏家族先后把在新丰县瑶田镇去世的闻乔、闻绍、闻衢的骨殖迁葬至罗源镇大岭脚山,供奉三位“闻”字派祖先为各房始祖。村中现存有300多年历史的闻乔曾公祠、衍荣曾公祠、秀水书室,均被公布为四会市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单位名称为“曾公祠建筑群”,2002年4月被四会市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两祠一室中间隔村巷,布局独具特色。

衍荣曾公祠始建于清嘉庆戊辰年(1808年),三间三进,建筑面积403平方米。中堂悬挂“耕读传家”、后堂悬挂“追远堂”牌匾。锅耳封火山墙,前廊两侧建石包台,门前三级台阶,抱鼓压边,左右置一对石狮子。闻乔曾公祠始建于民国壬子年(1912年),三间两进,建筑面积252平方米,人字封火山墙。秀水书室为三间两廊布局,建筑面积149平方米,保留了清代私塾建筑特色。两座祠堂建筑风格基本一致:砖木结构,硬山顶,灰塑博古脊,素胎瓦当,灰绿筒瓦,青砖墙,头门花岗岩墙脚,石门夹,石檐柱,虾公梁上石刻狮子,异形斗拱,木雕柁橔斗拱承托三步梁架,檐板雕花鸟瑞兽等。“两祠一室”保存大量传统家庭教育题材的灰塑和壁画,是曾氏家族对子弟进行文化、道德、家风教育的重要场所。两祠一室雕梁画栋,历史文化积淀非常深厚,历史古韵与现代美感交相辉映,描绘出一幅生机勃勃、如花似锦的画卷。

2009年铁坑村被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评定为第二批广东省古村落。2015年铁坑村被评为肇庆市“美丽乡村”和“最美古村落”。

来源 网络

下一期,

民政君将为各位带来四会市的

扶利村和石寨村的地名故事,

敬请期待!

- 感谢阅读-

肇庆民政编辑部

资料来源 市民政局基层科

编辑  罗敬盛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