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5月17日是我国自1990年12月28日设立全国助残日之后,迎来的第三十次全国助残日。为增进全社会对于残疾人及其生活状态的了解,消除刻板认识及偏见,更新残障及扶残助残理念,通过开展系列宣传报道,传播助残理念,将融合、多元、互助的理念广泛推广。宣传南山辖区自强、自立、自信残疾人先进事迹及助残工作者的感人事迹,普及科学的残障理念,引导市民正确看待、帮助残障人士。
01
“独臂青年”江文山:
梦想没有休止符
江文山。受访人供图
他走过了全世界的180多座城市,用残缺的左臂和8万多人握手;他第一个在淘宝卖梦想,任何人可以花10元购买他的一公里梦想,最后售出将近10万元的梦想,也实现了上央视的梦想。他开办Can+众创空间,以“残健共融共同创业”的理念,带领残友一起创业,一起走出去看世界;影视明星李冰冰和他共同发起“心意行动握手世界”向西部山区儿童公益捐书活动,为广西、贵州、云南、湖南等地贫困山区的40余所学校捐赠爱心书吧和图书。
他追求梦想没有休止符。他就是江文山,一个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而不停奔跑的80后“独臂”青年。
梦想之城圆梦
“我从小和其他孩子一样,挑柴、担水、做农活,从来没有觉得自己应该有特殊的待遇,其他人能做到我应该也能做到。”因为身体的原因,江文山4岁才学会走路,8岁时,他用了足足一年学会骑比自己个头高的自行车。当所有小伙伴竖起大拇指的时候,他知道通过努力是可以做成很多人认为不可能的事情。
1992年底,江文山随父母从梅州来到深圳。后来去过全国100多个城市的江文山,觉得深圳是一个特别能包容和接纳所有有梦想的人的城市。因为从小他就有很多梦想,环游中国、开咖啡馆、创业等梦想,都一一在深圳实现了。
环游世界握手为山区学校公益助学
小时候,江文山特别喜欢看地图,中国地图、世界地图滚瓜烂熟,甚至可以手绘中国地图。那时,他就有一个环游中国的梦想。大学毕业前,他就开始计划骑行环游中国,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成行。
2012年3月5日,江文山重新捡起久违的梦想。出发时,他从世界之窗徒步到邓小平画像广场,一路上和送行的朋友描述着自己的环中国握手计划,也就是握手世界第一季。那一年,他走过中国88个城市,用左手和30000多人握手,宣传新的助残理念,鼓励残障朋友走出家门、融入社会,甚至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同时也一路宣传深圳这座志愿者之城的精神。
一路上,江文山虽遇到过挫折,但获得更多的是善意和支持。他也是第一个在淘宝“卖梦想”的人,任何人可以花10元购买他的一公里梦想,最后售出将近10万元的梦想,也实现了他上央视做专访的梦想。
2016年,影视明星李冰冰和江文山共同发起第四季“心意行动握手世界”向西部山区儿童公益捐书活动。那年6月,江文山从深圳启程,途经广西、贵州、云南等地,总共行程6000多公里,为沿途贫困山区的40多所学校捐赠爱心书吧和图书。
江文山和贫困山区的孩子们在一起。受访人供图
Can+众创空间 孵化残友梦想
淘宝店、花市摆摊、私房菜馆……多年来,江文山一直尝试创业。在环游中国后,他开始实现自己新的创业梦想——开咖啡馆。第一家咖啡馆Cancafe在华侨城创意文化园,请的店员也是残障朋友。最多的时候开了6家咖啡馆,请了十几位聋哑人士做店员,尝试让他们融入社会。
创业从来都伴随着艰难险阻,残障人士创业更加是难上加难。由于管理和沟通等一系列问题,2015年,江文山把5家咖啡馆都转掉了。在南山区政府、区残联和沙河街道办的支持下,江文山和团队开始转型做Can+众创空间,继续实现梦想。
Can+众创空间,核心团队有10多个人,九成以上是残友,志愿者团队则有数百人。目前空间在线上线下孵化了50余家海内外企业,2016年至今举办公益活动200余场,服务人数超过10000人,线上传播点击量3000万次,所有针对残友的培训和工作坊都是免费的,还邀请了跨国集团CEO为残友创业者开展工作坊活动。一路走来,他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这也更让他坚定了自己的初心。
02
南山区盲人协会主席郑锐:
助力“无障碍环境”改变残障人士生活
郑锐。受访人供图
郑锐,中共党员,毕业于深圳大学,现担任南山区盲人协会主席,深圳市信息无障碍研究会无障碍顾问;先后参与到微信、QQ、支付宝等40款软件的信息无障碍优化过程;2020年初,联合视障伙伴开发出“新冠防护无障碍通道”小程序,帮助全国视障者无障碍地获取疫情信息。
“追梦”深圳 找到人生新方向
与传统印象中的视力障碍者不同,郑锐虽然有视力障碍,却仍有微弱的感知光暗的“视力”。郑锐说,在受教育的年纪,他并没有上盲校,而是和普通人一样就读普通学校,并参加全国高考,并考上深大,学的还是建筑设计。郑锐学习这个专业,源于自小四处看病时,家人给他描述各地古建筑时激发的兴趣,尽管只有微弱的视力,凭借着各种器械的帮助,郑锐依然走上了“追梦”之路。
信息时代的平等:无障碍地获取信息
郑锐说:“对视障群体来说,在学习、工作、出行、购物中都会遇到各种困难,而我认为最根本的困难,是获取信息的困难。”
郑锐介绍:“无论是苹果手机,还是安卓平台的华为、小米,只要手机上做了信息无障碍,我们就可以使用。我的使用方法跟大家一样,只不过在手机里打开了‘屏幕朗读器’应用。应用打开以后,手机会说话,可帮助我们通过听的方式代替看的方式去浏览手机里的信息。结合一些简单的操作手势,就可以读出对应的信息,并通过另外的操作手势,可以实现打开或者关闭的操作。”
郑锐参加公益活动。受访人供图
技术支持、理念宣讲,推动“无障碍环境”建设
多年来,郑锐一直致力于推动“无障碍环境”的建设。2014年起,郑锐在深圳市信息无障碍研究会担任无障碍顾问,一是技术上,为各种互联网产品的无障碍检测和代码解决方案提供帮助;二是宣传上,在南山区残联的领导下联合各个互联网企业的志愿者,一起办各种残健共融的助残活动,帮助残障群体融入主流社会。此外,他还给以互联网企业员工为主的社会各界志愿者做助残方面的精准培训,帮助他们更好地去服务残障群体。
为了推动社会的改变,郑锐向许多互联网企业普及“无障碍环境”的理念与知识,让互联网企业的员工更近距离地接触残障群体,同时通过一些特殊场景,让他们体验残障群体的感受。“在短暂的几分钟里,他们可能暂时告别光明、告别语言、告别走动,在这样的情景下,他们尤其能体会到,如果产品做了无障碍相关的设计,将如何造福残障群体。”郑锐说。
“无障碍环境”正深入地改变残障人士的生活
随着“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推动,许多可喜的变化正在发生。以视障人士为例,在南山区残联和区志愿者协会的推动下,南山区开展了许多针对视障人士的智能设备的使用培训,包括从零开始学习使用手机、电脑,到高级的软件编程和音频制作。
郑锐认为,“无障碍环境”的理念仍需进一步的推动,向社会公众广泛普及。“不是不人道,而是不知道;不是不理解,而是不了解。”邓朴方的这句名言,郑锐非常认可,他认为,只有让更多人了解、重新认识残障群体,才能更好地理解助残的意义。
来源:蛇口消息报
转载请注明以上信息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南山在行动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