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和夫:人生中流淌的因果报应法则

广东盛和塾
+ 订阅

《心法:稻盛和夫的哲学》

关于命运和因果报应的法则

思考以及基于思考的行动会成为原因,从而产生相应的结果。它被称为“因果报应的法则”,它与“命运”法则并行,滔滔地在我们的人生中流淌。

我认为,构成我们人生的要素有两个。

一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命运”。比如有位划时代的优秀学者,他通过遗传从父母那里继承了优质的脑细胞,所以他头脑聪明清晰,但光凭这一点,他还成不了优秀的学者。他只有具备身体健康、不患重病、钻研学问的环境、邂逅恩师和后援者等附加条件,才能将天赋的才能十二分地发扬光大,从而开花结果。换句话说,能否获得一流学者的地位,除了自己的意愿和遗传基因之外,还有超越这两项因素的“某种东西”的存在,它属于“命运”的范畴。

以东方政治哲学、人物学权威著称的已故安冈正笃先生说过:“《易经》是包含宇宙真理的学问。”中国自古以来就把《易经》作为大自然的根本原理来学习研究。西方人则深入探讨占星术,也积累了庞大的文献。东西方的文献都是人们强烈愿望的产物,人们理解“命运”的重要性,千方百计想要探知命运的奥秘。

除了“命运”之外,还有一个构成我们人生的重大要素,那就是“善根结善果,恶根生恶果”的“因果报应的法则”。“心中所想会如实呈现”的观点,一有机会我就会讲述。就是说,思考以及基于思考的行动会成为原因,从而产生相应的结果。它被称为“因果报应的法则”,它与“命运”法则并行,滔滔地在我们的人生中流淌。

换言之,造就我们人生的要素有两个,一个是某个人与生俱来的“命运”,另一个是这个人的思想、行为所造的“业”( karman)。再换一种表达,“命运”和“因果报应的法则”宛如DNA的双重螺旋搓合在一起,构成了人生。

重要的是:“因果报应的法则”或多或少要强于“命运”。因此,我们可以运用“因果报应的法则”改变与生俱来的“命运”。就是说,想好事、做好事就能促使命运向好的方向转变。

这个结论不是我随意的杜撰,安冈正笃先生在其著作《命运和立命》中写道:“命运不是宿命,它可以改变,所以因果报应的法则就很重要。”为此,他介绍了中国古籍《阴骘录》中袁了凡这个人物的故事。大意如下:

袁了凡本名袁学海,出生于医生世家。父亲早亡,由母亲一手养大,母亲希望儿子继承家业学习医术。有一天,家中来了一个留着胡须的老人,老人说,他在云南专门研究《易经》,因受天命来向袁学海传授《易经》真髓。母亲或许要这个孩子当医生,但他会通过科举考试,成为出色的官员。在县里第一次考试中获第几名,第二次、第三次考试名列第几,在科举大考前,他就会当官,很年轻就被任命为地方长官。会结婚但不会有孩子,享年五十三岁。这就是这孩子的命运。

袁学海果然放弃了学医,走上了当官的道路,不可思议的是,他每次在科举考试中的名次一如老人所言,包括后来当上地方长官,都和老人的预言一模一样。

此后,袁了凡在南京的国子监游学时,去栖霞寺拜访了有名的云谷禅师,两人一起坐禅三日。

“你这么年轻,打坐时却毫无杂念,非常了不起。我从没见过坐禅功夫如此出色的年轻人,你到底曾在何处修行过呀?”

云谷禅师很是佩服。而袁了凡在回答时却提到了小时候遇到胡须老人的事:“我至今为止的人生完全如老人所言,不差一分一毫。如今也没有小孩,大概五十三岁就会死去,一切都是命中注定,所以我已经没有任何烦恼。”

听毕了凡的话,云谷禅师一声喝破:“本以为你是位开了悟的大男子,想不到你竟是个大笨蛋!”

接着,禅师说道:“那老人虽然说出了你的命运,但命运是可以改变的。”禅师解释了做好事就会产生好的结果、做坏事就会产生坏的结果的“因果报应的法则”。

“思善行善吧!那样做你的人生一定会时来运转。”

听了禅师一番话,袁了凡如梦初醒:“原来是自己错了,今后一定照禅师所言,思善行善。”他下决心,天天记功过簿,做一件好事加一分,做一件坏事减一分,努力日日行善。结果袁了凡活到了七十三岁。

同时,据说不可能有的儿子也出生了。袁了凡告诉他的孩子:“在遇到云谷禅师之前,我的人生顺着命运前行。但是,从那以后我改变了想法,尽力做好事,结果不可能出生的你出生了。本来五十三岁就该死去,现在过了七十还如此健康。儿子啊,原来人生是可以改变的,只要不断做好事就行了。”

人的“命运”是既定的,它不因我们的愿望而改变。但另一方面,与“命运”并行流动的“因果报应的法则”却不然。运用这个法则,甚至可以改变既定的“命运”,这可以称之为“立命”。如果是这样,我们就能够改变“命运”,我想我们应该更有效地使用“因果报应的法则”。

但是,在现代社会,由“命运”和“因果报应的法则”两者搓合构成人生这么单纯明快的事情却没人相信。为什么呢?一是因为对“命运”和“因果报应的法则”存在着偏见。超越人智的命运用科学无法解释,因此,多少有点学问的知识分子,特别是所谓精英,他们往往把“命运”看成迷信。另外,“因果报应的法则”在民间通俗的说法是“做坏事会遭报应呵!”这好像是蒙骗小孩,是没有文化的人吓唬小孩的方便用语。

更重要的理由在于,要证明“命运”和“因果报应的法则”正确与否,本来就很困难。“命运”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无从知晓。做好事就会有好的结果,也很难有明确的形式表现出来。为什么呢?

前面已谈到,人生是由“命运”和“因果报应的法则”两个要素搓合而成,原因就在这里。

例如,在命运特别坏的时期,即使做了一点点好事,也不足以让事态好转;相反,在命运非常好的时期,即使干了若干坏事,因为有好运挡着,坏的结果一时还出不来。因此,有人就想不通“干了那种坏事的家伙怎么还能过那么幸福的生活?”

听说还有这样的事:某人请一位“灵能者”为自己的朋友算命,听到这么一段话:“你这位朋友今年撞上了大厄运,本来会生场大病,但却平安无事,此人近年来一定是做了了不起的大好事。如果不是这样,在运势如此恶劣的时期,身体也好、事业也好,不可能那么顺当。”

就是这样,“命运”和“因果报应的法则”犹如DNA那样的双重螺旋形状,复杂地交叉搓合在一起,不像“1+1=2”那么一目了然。

正因为有点儿复杂,所以,人生由“命运”和“因果报应的法则”两个要素构成,而“因果报应的法则”可以战胜“命运”,从而改变人生,对于这样的道理,谁也不愿意去相信。

但是,“因果报应的法则”俨然存在。让我们回到“关于宇宙”那一章,回顾一下宇宙从起源开始的流程吧!

宇宙起源于一小撮超高温超高压的基本粒子的团块,它在约150亿年前经过大爆炸,基本粒子互相结合成质子、中子和介子,在外面环绕一个电子构成氢原子,氢原子经核聚变产生氦原子。这样反复聚合的结果,形成了现在宇宙上存在的各种元素,再进一步结合成分子和高分子,终于产生生命体, 以至 发展到我们人类这个阶段。

150亿年间,最初的基本粒子原封不动保持原状应该也不足为奇;发展到原子阶段就停止不变,也并不奇怪。然而,宇宙接二连三不断生成发展,以至创造了人类。这是为什么?因为宇宙中有推动森罗万象、一切事物生成发展、促使它们成长的意识在发挥作用的缘故。

当我们具备善的意识时,正好与宇宙中充满的“所有一切生命啊,祈愿你们好自为之”这一善的意识——不妨称之为“造物主的意识”——不谋而合。这种美好的个人意识与宇宙的意识波长吻合,此时,一切都会顺畅,事业成功,不断发展。相反,如果逆宇宙意识而动,结果必然失败。

如果这么思考的话,没落和衰亡的原因也可以得到解释。比如,企业为什么破产?就是因为在企业顺利发展时,“没做过什么好事”、“没做过为社会为世人奉献的事”、“企业发展以后,不再认真努力了”,等等。就是说,没落和衰亡是违反了宇宙的意识而得到的报应,如此而已。

近年来,一些过去曾受到高度评价的企业倒闭了,倒闭前企业的惨状暴露出来,那些曾经名扬天下、受人尊敬的著名经营者,随之在顷刻间威望扫地,坠入痛苦的深渊。其中,既有经历三四十年长时段,才从发展转入衰退的企业,也有最近迅速蹿红、仅仅经过几年高速成长又瞬间坠落的“风险型企业”。无论哪种企业,都是在功成名就之后,就那么轻易地分崩离析了。

凡是经营者,都祈愿“无论如何都要避免”企业破产的事态发生。然而,为什么事与愿违、为什么成功不能持续呢?固然有“命运”的因素在起作用,但我认为,主要还是“因果报应的法则”产生的结果。

据说在20世纪初的伦敦,常有一些知识精英们聚会,与已经死去的人进行灵魂交流,称为“交灵会”。在某个市镇,由医生主持的交灵会上,经常有自称为“西尔弗·帕奇”的印第安灵魂出现,谈论各种各样的事情。他的话还被汇编成书。我偶尔读到了这本书,其中有一节特别引起了我的注意。针对长期以来抱有疑问又无法证明的“因果报应的法则”,西尔弗·帕奇有下面一段论述:

“大家都不相信因果报应的法则吧!因为做好事就有好的结果,做坏事就有坏的结果,这样的事情不能及时而鲜明地呈现,所以大家都不相信。确实,在短时期内,这样对应的结果往往出不来,但是从10年、20年、30年,甚至40年这样的长时段看,因果一定会对应。另外,仍有个别在今世因果没有报应的例子,但如果把我现在所在的世界(彼岸的世界)也包含在内的话,因果的对应一分一厘都不差。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丝毫不差。因果报应的法则正确无疑!

他说的是,从30年、40年这样的长时段看,大体上因果都能吻合。如果这么长时间因果仍不兑现的话,那么,到了那个世界,因果的账目还会算得清清楚楚,分毫都不差。

现在我们做的事情、想的事情,在几年后,还是几十年后不确定,但结果一定会出现,到那时再惊慌、再悲伤,悔之晚矣。我希望大家务必把这一条铭记在心,天天思善行善。

(节选自《心法:稻盛和夫的哲学》)

了解更多,搜索“广东盛和塾”官网(https://www.shs-gd.com/)或“广东盛和塾”官方微信(gdshengheshu2011)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