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各地的劳动争议呈现出高发态势。如何构建更加完善的劳动纠纷解决机制,公平高效地解决日益激增的劳动争议,是当前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
作为制造之都,有“世界工厂”之称的广东省东莞市,拥有庞大的用工主体和劳动者大军。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2月底,全市实有各类市场主体123.86万户,其中企业逾56万户,排名全省地级市第一。
近年来,东莞从“制造”向“智造”加速转变,劳动关系日趋多样化、复杂化,劳动争议纠纷多发、易发,成为了最突出的基层社会矛盾之一。
为了有效破解这一社会治理难题,东莞市第三人民法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从2019年开始,该院以高质效地化解纠纷为导向,通过整合工会、人事、司法行政等部门资源,建立调解绿色通道机制,与仲裁部门建立裁审衔接机制,将平台和服务向基层前移、延伸等系列举措,采取以 “法院+”的模式不断将劳动争议多元化解工作引向深入。2019年,该院诉前调解此类纠纷2878件,成功化解1488件。
四大机制助力纠纷多元化解
2019年6月26日,东莞清溪某公司因经营困难突然停业,让248名工人感受到了危机。辛辛苦苦挣的工资就这么打水漂了吗?工作没了,经济补偿金还有指望吗?他们纷纷向工会求助,并到相关部门投诉。
当天下午,东莞第三法院诉调对接中心主任郑水强接到工会的电话后,马上带领调解法官及特邀调解员进入企业调解。在得知企业资金链已断裂,机器设备也早已全部抵押给银行后,法院立即联系镇工会、人社分局、村委会、司法分局等相关部门联合开展调解工作。
在调解过程中,工会充分发挥“娘家人”的优势,做好工人的情绪安抚工作,建议他们通过法律途径寻求救济;司法分局引导工人们申请法律援助,并当天安排好代理律师,为工人们解答法律问题和提供法律帮助。
获悉该公司目前唯一的资金来源在于供应商拖欠的货款后,法院引导工人选择诉前先行调解,再联合人社分局、村委会向企业释明其法律责任,组织劳资双方进行沟通协商,说服企业通过回收货款依法全面补偿工人。之后,法院多次组织企业方与工人就支付金额、付款日期等展开对话,促成双方达成调解,同时派出调解人员指导双方进行网上调解登记、订立调解协议、申请司法确认等。7月5日上午,248名工人领到了共计312万元的工资。
仅用10天时间,就成功将这起重大群体性劳资纠纷化解在诉前,这样的调解效率得益于东莞第三法院构建起的劳动争议多元化解机制。
2019年6月13日,按照广东省高院与省工会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劳动争议诉调对接工作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通知》的部署要求,东莞市第三人民法院率先在该院诉讼服务中心挂牌设立了劳动争议诉调对接工作室,配备专门的工作团队,并由市总工会指派律师驻场调解。
以工作室为载体,该院把提供法律服务和开展诉前调解作为重要抓手,建立四大机制助推劳动争议多元化解工作开展:一是与辖区工会、人事等相关部门建立信息沟通共享机制,做到第一时间掌握信息,第一时间介入调解,把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二是建立劳动争议案件调解绿色通道机制,当事人无须预约,可直接到工作室、工作站解决纠纷,由法官和调解人员现场调解,调解成功则现场出具法律文书并进行司法确认。三是与辖区仲裁部门建立裁审衔接机制,就劳动争议案件受理、仲裁和审理等程序性、实体性问题及重大、疑难案件进行双向沟通、探讨,加强对因不服仲裁裁决结果而提起诉讼的案件的分析、反馈,统一裁审标准,构建“调解为基础,仲裁为前提,诉讼为保障”的处理格局。四是建立劳动争议案件快速处理机制,对于调解不成的案件快速立案审理,统一由速裁团队优先审理,快速审结。
通过上述机制,东莞第三法院成功调处了华丰眼镜公司、七海秀日公司、半岛时装公司等辖区一系列影响较大的群体性劳资纠纷案件。
服务关口前移就地化解矛盾
2019年6月,东莞第三法院在建立劳动争议诉调对接工作室的基础上,将平台和服务进一步向基层延伸,与东莞市塘厦平安建设促进会合作,在占地100万平方米、聚集3万名劳动者的新太阳城工业园设立诉调对接工作站,为企业和劳动者提供“家门口”服务。
“今年公司中止我外派,回国后调岗工资要降低,干了12年,要我离开可以,但必须补偿我20万。”塘厦镇某公司员工王某忿忿不平地说。
“调岗是公司的合理安排,不满意可以离开。”公司法务专员毫不相让。双方因解除劳动合同产生补偿纠纷,来到东莞第三法院新太阳城诉调对接工作站。
工会派驻工作站的调解律师罗喜元了解双方诉求后,立即对案件展开调解:“按照法律规定最高赔偿标准,公司应向王先生补偿15万余元,如果闹上法庭,对企业形象和王先生再就业都会有影响,能否各让一步,赔偿18万元怎么样?”
“老王在公司服务了这么多年,18万元我申请一下。”公司法务专员做出让步。“行吧,就按您说的,这圈子不大,将来还会有合作机会。”王某也松了口。
随后,法务专员得到公司回复,承诺10天内支付款项。在工作站轮值的法官迅速为双方的调解协议进行了司法确认。
实践中,新太阳城诉调对接工作站通过联合工会派出法官、特邀调解律师坐班,为园区当事人提供咨询、调解、出具协议书等,及开展法治讲堂、法律体检活动,引导劳动者依法理性维权,督促企业自觉履行义务、承担社会责任,取得了“矛盾不出园区”的良好效果。
记者了解到,该试点取得成效后,该院紧紧依靠辖区党委、政府,将此做法向村居社区、工业园、科技园区进一步推广,并携手莫满水、“祥叔”、“红姐”等个人调解工作室设立诉调对接工作站,利用人民调解员的乡音乡情乡俗优势,将更多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
主动“问诊”源头预防劳资纠纷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对涉及欠薪、工伤及劳动者身处疫区等劳资纠纷,东莞第三法院切实发挥调解作用,依法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同时,密切关注劳动者的司法诉求,联合各方积极引导劳资双方协商解决纠纷,破除隐性壁垒。
据介绍,为配合防控需要,减少当事人外出风险,提高劳动争议纠纷调处效率,该院进一步强化调解的灵活、高效和低成本的优势作用,充分利用微信、电话、网络系统等方式进行线上调解,今年第一季度调解劳动争议纠纷356件。
疫情之下,不少企业生产经营受到冲击,如何保持用工稳定成为了一大难题。今年2月以来,东莞第三法院依托诉调对接工作站,联合人社、工会等职能部门,主动“问诊”企业,了解疫情下企业在用工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给予司法指引,帮助企业防范法律风险,促进稳定用工,从源头上预防化解矛盾纠纷。
实践中,东莞第三法院针对一些企业对相关法律政策不甚了解,对停工停产期间及复工复产后员工工资待遇发放问题存在疑惑和误解,先后制作了热点法律问题解答及《疫情之下东莞企业员工工资待遇参考表》供企业参考,并通过线上方式及时答疑解惑,加强法律宣讲及风险提示。
截至4月1日,该院共收集并解答涉及企业复工复产相关法律问题27个,指导化解13个。以新太阳城工业园区为例,园区内的132家企业经法院“问诊”,均已依法有序复工复产,且无一劳动者申请劳动仲裁,无一涉企纠纷诉至法院。
来源:法制网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