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莞惠为何“变身”深圳都市圈?专家这么说!

大都市圈
+ 订阅

↑点击图片查看相关报道。

↑点击图片查看相关报道。

都市圈时代的大潮席卷而来,备受关注的深圳都市圈揭开面纱。

从深莞惠经济圈(3+2)到深莞惠都市圈,再到深圳都市圈,名称表述变化的背后有何讲究?5月8日,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教授毛艳华在接受南方日报、南方+记者采访时认为,这是一种回归。在国际上,都市圈都有一个特大城市作为龙头和通勤中心,通过交通连接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如东京都市圈。

“深圳都市圈的叫法是回归正常方向”

毛艳华表示,我国通过城市群的建设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但也提出要通过培育都市圈来带动城市群加快发展、提升竞争力。

他说,在我国城市化和城市群建设过程中,对都市圈概念有一个不断深化认识和研究的过程。有的学者认为,这是一个空间概念,经济关联紧密的城市都可以说是一个都市圈,甚至有的认为长三角、珠三角也是都市圈。不过,国际上对于都市圈有比较严格的定义,比较强调通勤便利性以及1小时的通勤距离。例如,东京都市圈就是通过轨道交通的1小时通勤空间把周边城市联系起来。

“都市圈不是一个行政区域概念。”毛艳华表示,根据国家发改委的定义,都市圈是城市群内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都市圈是城市群发展很重要的支撑。城市群一般由若干个都市圈组成,形成人口集聚、产业分工、协同发展的格局。

“深圳都市圈的叫法,是回归到正常的方向,是一个比较科学的术语。”毛艳华认为,在珠三角区域,广州、深圳是比较明确的两大中心城市,它们分别是广州都市圈、深圳都市圈的核心城市、通勤中心。周边地区可以围绕这样的通勤中心进行生产生活等各种经济社会活动。从国际上来看,都市圈都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城市作为龙头,承担综合性的平台功能,是作为通勤、经济、创新、文化等的中心。

毛艳华。受访者供图

惠州有独特优势可赋能深圳都市圈

毛艳华表示,改革开放40多年来,珠江东岸逐渐形成了一个产业分工协作的空间格局,深圳成为现代化的大都市,去年又被中央赋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深圳都市圈的规划建设,可以加快都市圈经济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毛艳华认为,外界看好深圳都市圈(深莞惠都市圈)现在的优势和未来的发展,主要是基于几个方面:一是经济总量大、发展快,既有量又有质;二是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三是科技创新能力强;四是营商便利度高;五是产业配套能力强;六是人居环境好。

在他看来,都市圈重在分工协作,不同城市要根据自己的比较优势进行分工,实现优势互补、协调发展。“惠州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比如土地资源丰富,空间很大,也有优势产业如石化能源新材料产业,有埃克森美孚等大项目,还有非常的生态环境。”

毛艳华说,惠州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通过与深圳强化交通互联互通,不断提升城市功能。

都市圈建设要避免画地为牢

“在我国,长期以来行政壁垒决定了区域合作的难度。”毛艳华认为,都市圈的建设就是要避免画地为牢,应当通过政策引导和支持,理顺各种机制,包括财税分配、激励等机制。

在毛艳华看来,在都市圈建设过程中,一方面要政府提升治理能力,做好公共交通、人居环境、营商环境、法治建设等;另一方面,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要素自由流动。

他建议,深圳都市圈的规划建设要完善协同机制,通过成立领导小组、联席会议等,形成高效对接的工作机制。同时,特别要推进规划的协同,包括道路交通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做好相互配套和衔接,形成合力。

【记者】周欢

编辑 蓝单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