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澜不仅是资深媒体人,还是畅销书作家,先后出版过《杨澜访谈录》《让未来记住今天》《杨澜访谈之东方看奥运》《杨澜访谈录之巾帼》等作品。最近,她推出了总结自己30年媒体生涯的得意之作《提问》。在本书中,杨澜根据自己上千次的深度采访、无数次的提问,深入分析提问的基本原则、方式和方法,总结出提问可以起到改善自己的认知与沟通的品质的重要作用。
提问方式体现语言表达品质,包含思考深度广度
人类智能的发展,是认知能力不断发展的过程,是我们看待世界、解释世界,看待自己、解释自己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杨澜看来,一部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提问的历史。2000多年前,屈原写下《天问》,一口气问了170多个问题,却没有一句回答。“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他从天地万象,问到存亡兴废,从吉凶善恶,问到神仙鬼怪。其思想之开阔,文辞之奇美,酣畅淋漓,启迪思考。大家也知道,孔子善于提问,《论语·为政》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就含有一问一答式的提问和思考:只读书不思考会怎么样呢?只会使人迷惘;只空思不读书会怎么样呢?只会使人迷惑。孔子认为,善于学习与学会思考应该齐头并进,才能有所裨益。孔子这些饱含生活哲理的言论至今被奉为圭臬,为人效仿。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哲学家庄子也善于提问。有一次,庄子醒来之后突然想到一个问题:到底是庄子做梦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子?这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庄周晓梦迷蝴蝶”的故事。庄子在他的著作中还多次提到惠施,庄子称其为惠子。惠子博学多才,善于辩论。每次见面,两人都互相提问。由此可见,提问有它的质感和分量,不仅体现语言表达的品质,也包含着提问背后的视野和格局、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彰显提问者和回答者的涵养和学识。
好的提问方式有故事、情节和好的沟通效果
有价值、有意义的提问是一种很好的讲故事的方式。在本书中,杨澜援引罗伯特·麦基总结好莱坞电影剧本的创作规律时提出:“故事有它的普遍形式,但没有什么公式。任何兜售商业成功范本和故事速成模式的说法,都是无稽之谈。”所以,提问也有自己的普遍形式。有时有闭合的大情节,有时是开放的、拼贴式的小情节。采访者要考虑提问的结构:首先,要找到主线,贯穿整个采访的脉络是什么?提问与提问之间有什么内在逻辑和联系?其次,提问是有其背景和参照的。如何为观众带来故事背后的“意义”或“意味”,就需要把一个人和一件事放到一个更大的图景中,揭示其代表性和相关性。最后,提问的顺序怎样最有效?无论是线性提问,还是闪回跳跃的非线性提问,都有人物、场景、冲突、悬念、发展……提问都必须有所取舍。背景越宽泛,提问者的知识越稀薄,提问就充满陈词滥调;越聚焦,越有深入的体验,就会产生新颖的提问,带给观众意外发现的新鲜感和愉悦感。这么看来,好的提问方式有故事、有情节、有铺陈,更主要的,还有好的沟通效果。所以,以提问的方式与自我、他者、世界实现有效互动,是实现自我认知、认知他者与外界的高阶沟通。
在提问前的准备工作和提问中的灵活应对上,杨澜也结合自身的采访经验,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如称谓的选择、谈资的选择、对白的预热、面对太内向的人怎么聊、初次见面的人怎么深度交谈、如何化解错问错答的尴尬、精确转场、模糊专场等。书中列出的建议,都是很有针对性、实用性的。
来源:惠州日报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