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上的阅读 最美读书时光

龙门发布
+ 订阅

烛光在餐桌中间跳跃着,映着家人每一张专注的脸。那个贫穷的年代,我们家没有专门的书桌,因为居住面积有限,所有人看报读书写作业都是支起餐桌,在餐桌上进行。那个年代家里也没有电视,还偶尔断电。我记忆最深刻的画面就是,晚饭后,全家人围着餐桌各自享受读书时光。那一晚,大家专注地读着自己的读物,突然断电了,爸爸燃上蜡烛。全家人又沉迷地读着自己关注的内容。那一刻的读书画面和读书氛围在我的梦里弥久驻留。

那时候,爸爸每天必读《参考消息》,妈妈看《人民文学》,我和弟弟看《少年时代》。每个人都像进入自己的梦幻世界,旁若无人,在文字描述的画面中起伏着情绪,或咯咯笑出声,或泪流满面,或悲愤难抑,或喜不自胜。爸爸是军人出身,常被《参考消息》中的战事新闻鼓动起激昂的情绪,激动时常用拳头捶一下桌子,我们有时被他惊吓得一片茫然,这时候爸爸就会开腔评论一番时事,我们就都得放下手中读物,听他慷慨激昂演讲。爸爸的读书理念是: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要关心国事,要带着头脑去读书,要学会思考,做个有血性的人。在爸爸的影响下,妈妈和我们姐弟都会跟着爸爸一起评论一下时事,有时也跟妈妈争议一下小说中的人物。这些内容常常会在饭前或者饭中进行。这是我记忆中最深的我们家的餐桌文化。不过,奶奶来我家住时,饭桌上是不允许长谈阔论的,奶奶常说的一句古语就是“食不言寝不语”。这个时段我们会尊重奶奶的训诫,毕竟奶奶说得有道理。但爸爸妈妈的组合就给我们家的氛围定下了情绪盎然的调调,我们家的餐桌文化变成了我们家的文化传统。大家经常会在餐桌上分享各自的读书心得,爸爸要求我和弟弟写读书笔记,在爸爸的严格监督下,少年读书时光里,我的读书笔记写满了十几个厚厚的日记本。

记得我上初三时,爸爸给我买了一套《红楼梦》,怕我理不清复杂的人物关系,还帮我画了一张人物关系图,和妈妈经常给我讲解书中的诗词含义,这使我受益匪浅。那些古词格律深深地印在我的记忆中。“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这些诗句和文字不仅内化了我的文学修养,也凝练了我的品格。

这最美的读书时光一直伴随我的人生旅程。待我长大成家后,常常因为读书入迷,忘记了在烧的饭菜,为此烧烂了几个锅。因为夫妻两人都喜欢读书,也就一笑而过,自嘲一下,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到了网络数字时代,生活节奏加快了,人们的阅读方式也在改变。我也因为工作节奏加快,越来越繁忙,读纸质书的时光越来越缩水,我不想让自己变成一个空壳。不读书的日子,人就会空洞无物,生活缺少了很多内容,也会变得茫然和恐慌。我尝试着改变读书方式,利用乘车和碎片的休闲时间听读电子书。比如,“为你读诗”“有书”“微信读书”等等。晨起或睡前在手机上听读一段书,也加入一些读书群,与人交流读书体会。在匆忙的脚步中这些读书方式虽然填补了我内心的一些空缺,但那细读慢咽的纸质读书时光仍然流连在我的记忆深处,那种与书为伴与书为友的时光是多么丰富的人生啊!

那烛光中的餐桌读书记忆一直萦绕在我的梦里。 

来源:惠州日报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