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纹,中国传统纹饰图案中喜闻乐见的一种吉祥图案,古人有“平步青云”之语,寓“高升”;又因其形似如意,又有吉祥的寓意。古人之所以对云有那么多的联想,还是基于那个时候的人们对“天界”,对“神”的向往,想知道云之上有什么。同时,又因“云”看得见,却摸不着的特殊性,使得人们对这一物质赋予了更多的情结。
云纹这一“简单”的图案纹饰,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其本体得到不断的丰富。每个历史时期的云纹样式,都融入各自时代的不同风貌。
云纹因为其吉祥的寓意,广泛运用于建筑、服饰、器具及各种工艺品上。它产生在远古,与近现代古文字学中的金文和甲骨文对“云”象形字的写法有不可忽视的关系。云纹形态多样,有十分抽象规则的几何图形,也有生动形象的自然图形。
古人长期的采集和耕作实践,对云和雨决定收成的影响产生期盼,使云在人们心中得到升华和抽象,对之产生崇拜和敬畏之情。云纹的产生是人类怀着对生命诞生的崇拜,对死亡的畏惧,而祈祷生命无限延续的图腾纹样。
半山类型旋纹罐
原始彩陶上的旋纹是十分典型的抽象几何纹,这类简单纹饰作为远古的文化遗存,是否对“云”有指证意义,现今还无法断定。仅从形态来看,似乎可看出,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旋纹与商周云雷纹、先秦卷云纹、楚汉云气纹,有着一种承继关系。但人们一般把商周青铜器装饰的云雷纹,视为云纹的早期形态。在云纹的发展历史中,云雷纹具有重要的意义。
战国云气龙纹镜
最开始的云纹简单,主意不主实。后因为年代的更替,云纹逐渐由简单向繁复,写意向写实发展。
陶器上的云雷纹
商周时期,“云纹”由远古最初的曲线图案逐渐发展为以直线表现的云雷纹。后来,秦人在云雷纹的基础上,通过对其构形元素的“简化”和结构模式的“打散”,确立了自身的存在形式,简化的卷云纹也从此成为后来云纹形态演绎普遍采用的定型化元素。
到了楚汉时期,云气纹的秩序感逐渐增强,图案更加趋于大气、明快、简练、多变。云纹在器物上的表现,也逐渐规范化。
汉代云气纹
汉代云气纹还出现了“云尾”样式。云尾在纹样构成中起着加强力量和速度感的作用,增强了汉代云气纹特有的一种气势。这时云纹的发展进入了鼎盛时期。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汉代云气纹的雄浑气息,在流云纹上得以继续保持。作为中国云纹意向最透彻也最简洁的阐释,流云纹把自云雷纹以来的云纹“简化”到极致,这也使得魏晋南北朝的装饰空间呈现风起云涌、情驰神纵的生动。
唐朝云纹蝙蝠葵花铜镜
隋唐朵云纹盛行,而宋代的云纹总体上也承袭了唐代朵云样式。唐宋以来,为顺应时代的审美要求,催生了形态更为丰富的叠云纹。叠云纹是一种呈面状展开,铺张、繁复的云纹类型,它一般由层叠茂密的勾卷云头,加上弯转曲折、流动通畅的排线云组合构成。
北宋磁州窑绘云纹瓷枕
多年的演变,云纹的结构日趋复杂、造型日趋丰厚、形象日趋细腻,甚至达到了“精致化”程度。这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先民们为满足自身审美需要所作的不断努力。
云纹就是线条,它是阴线纹,阳线纹,阴阳线纹和粗细线条混合表现出来的一种近乎规则又不规则的图案。其实在中国云纹体系中,如意云纹是最具抽象品格,又广受大众认同、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云纹。
青花云鹤纹大盘
据资料记载,早在唐代,云纹就已经在陶瓷器物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文纹多作为辅助纹饰出现在器物口沿、足胫等处;表现方式有暗刻、绘画、堆塑等,多与龙、凤、蝙蝠等动物组合而成,如云龙、云凤、云蝠、云鹤等。
宋代定窑白瓷、元代磁州窑瓷器及景德镇窑青花、釉里红、红釉、白釉等器物上均有云纹装饰。明清时期各地窑口瓷器上也多用云纹做装饰,且形式多样,如灵芝形云、如意头云、风带如意云、蝌蚪形云、“壬”字形云等。
明嘉靖时期,因为皇帝贪迷修仙的缘故,多见云与仙人组成仙境缥缈,云雾缭绕的画面。
清光绪青花云龙纹大盘
此时,云纹在图案的装饰上,一改商周云纹中心对称的组织形式,以重叠缠绕、上下穿插、四面延展的构图出现,形成了活泼的云纹图案。
其特色是用流动的弧线上下左右任意延伸,转折处线条加粗,强调了动态线,丰富了云纹形象。
清光绪青花矾红描金云蝠纹杯
云纹伴随着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文化历史发展, 普遍应用于社会的各个层面当中,足以体现云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来源丨中国陶瓷杂志
编辑|中国陶谷微信编辑小组 念响新媒体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