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第一次接触到古琴都是通过古装影视剧,剧中男(女)主角端坐于案后,神色安宁,手指如行云流水般地划过琴弦,或婉转悠扬或慷慨激越的琴音乍然响起,悠然而终。
相传始创于上古时期的古琴,迄今拥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其音色和雅高贵,造型古朴端庄,因此长期位居传统的“琴棋书画”四艺之首,受到上至皇帝贵族,下至黎民百姓的喜爱。孔子曾用古琴来演绎《诗经》三百首,司马相如用一曲《凤求凰》赢得卓文君倾心下嫁,陶渊明哪怕不解琴艺,也要置无弦琴一张于家中,时常轻抚以舒胸臆……
而到了现代,许多人学习古琴,更多的是追求古琴中所蕴含的安静之美。这种“安静”既来源于古琴音色的沉静悠远,也来源于弹琴时环境要静,心境要宁。甚至许多人在弹琴之前,还要遵循古法,肃整衣冠,净手焚香,吐纳气息,进入空灵状态后,才开始素手调弦,铮然弹奏。
这既是一种复古的生活美学,同时也是对喧嚣的现代文明的一种柔性调整。当今社会,红尘三千丈,人们在享受物质的繁华与消费的便捷同时,也难免感受到许多负面的效应,如工作压力过大、学业负担沉重、精神高度紧张等。
而古琴历来便是文人雅客修养身心的“神器”。在繁忙的工作与学习之余,弹奏一曲古琴,琴音如水,涤荡人的心胸,带走喧嚣、浮躁与压力,使心灵清净无染,静以生慧。宋代大儒欧阳修曾写道“予尝有幽忧之疾,退而闲居,不能治也。既而学琴於友人孙道滋,受宫(五音之一)声数引,久而乐之,不知疾之在其体也。”可见古琴可以帮人祛除心病,排遣忧思。
古琴不仅有养心的效果,还可以养身。抚琴时,人要正襟端坐,左手按弦,右手击弦,身体随旋律而轻微起伏,这样可以使手指的末梢神经得到刺激,促进身体经络活动,还可以治疗肩周炎、颈椎和鼠标手。许多人弹完琴后,都会觉得神清气爽,通体畅快。长期浸润在琴韵之中,人会由内而外地焕发出光彩。
为了让更多的小朋友领略古琴的典雅之美,感受古琴的诸多裨益,南方日报、南方+发起的云端游艺之“艺术课堂”,邀请古琴非遗传承人刘笔华老师开设《古琴:古韵与今风》课程,讲述古琴的前世今生,剖析古琴的清音雅韵,带你进入古琴的入门世界。
《古琴:古韵与今风》(一)↓
课程简介
古琴即七弦琴,在古代即称琴。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周初期,是最古老的、纯正的中国乐器之一,承载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礼、节、乐的文化,于2003年被列入“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由刘笔华老师主讲的《古琴:古韵与今风》课程,选取散见于历代琴籍、笔记、小说中流传较广的古琴故事,通过生动、有趣的古琴文化传播与讲解,让小朋友对于古琴有个基本认识,培养对古琴艺术的最初情感。
教师简介
刘笔华,广州市古琴斫制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广东古琴研究会常务理事,岭南古琴第九代传人。师承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谢导秀先生习琴,师承省级非遗传承人陈一民先生斫琴,师承陈初生先生学习书法。现主要从事古琴教学和斫制工作。
【策划】陈志 孙国英
【统筹】李培 李文龙
【整理】李文轩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