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饭圈PUA,如何让人追星不那么疯狂? | 娱眼

南方+ 记者

上一篇《“完美婴儿+完美受害者”,剖析疯狂粉丝眼中的TA 》文章,受到了大家的关注。我们也从各方面看到各种反馈意见,无论是微博的转发、评论和私信,以及客户端的留言。

肯定的意见和鼓励的声音我们觉得很暖心,批评甚至是谩骂的信息,我们也给予理解。

下篇我们的圆桌会议内容,主要包括了“如何自测追星理性指数”“怎样平衡追星带来的割裂关系”以及开学在即,最多家长关注的,“我如何和孩子聊肖战及追星相关事件”等几方面展开讨论。

 【娱乐圆桌会】

晴子:我们上篇主要是分析粉丝群体中占部分的疯狂粉丝的心理模式,但收到的反馈主要包括:1、天哪,我是不是已经深陷饭圈PUA?2、我不是我没有你瞎说,人人就会说PUA,你们是想骗我脱粉吧?

其实偶像崇拜这种文化自古以来皆有,如果处理恰当,偶像是能为人树立积极向上的动力。就跟一段良性的恋爱关系一样,带来欢乐、共同进步。而疯狂的追星行为,更类似于以谈恋爱为名义的PUA,让一个人逐渐丧失理智,为单一偶像奉献一切。

在任何粉丝群体里面,都有疯狂粉丝,只是比率不同,我们希望的是大家能辨别自己的行为模式,以理性的态度去享受快乐。

所以很想问一下专家,有没有一些明确的行为指标可以区别呢?

莉莉:我们并不想把“疯狂粉丝”或者PUA这个标签贴在某个艺人的粉丝群体身上。我们只是说,“肖战”作为一个娱乐圈成功的心理学营销案例,他主要是通过触动大家的情绪来为他消费,但并不是通过自身的艺术成就去感染人。

为某个人疯狂,可能是各个年龄阶段、经济水平、教育层次都有可能出现的现象,不代表你有问题,或者低人一等。所以,先不要急着标签化自己和自己的全部行为,而是带着开放、接纳和好奇的心态,觉察自己的行为。

所以我们着重来聊的还是:当发现自己已经有这种情绪波动时,怎么和这种情绪相处,理解和掌控自己的情绪,而不是被资本撩拨。如果一个人的情绪在合理的阈值里,那么很大概率是没有被PUA的。

超出合理阈值的主要表现:永远不够,爱和恨都不够,情绪永远填不满。

就像为偶像消费,这个心态和行为很正常,但如果说让我停下消费的欲望只是因为目前的经济现状(钱不够了),而不是心态上觉得我已经为他付出足够了,那就很危险。因为这样一旦如果旁人说“不够”,我马上也觉得付出得“不够”,那就意味着只要在经济条件允许的前提下,会无止境地付出并且永远无法刹车。

又或者,在粉圈氛围影响之下,不仅自己目光所及范围内不能有关于这个人的负面消息,甚至我还要全网去搜,搜全名搜昵称搜各种缩写,一旦搜到和TA相关的负面,就要不断输出愤怒情绪。为什么要把一个骂走了,再找下一个骂?为什么要搜索让自己不愉快的信息,而且停不下来呢?就是恨意的输出也无法停止。

高浩容:解读行为,除了客观角度,主观角度也很重要。就像同样谈“努力”,有人一天读一小时书,他觉得自己很努力。有人一天读十个小时,却还觉得不够。有些人的心理困境,就在于无论他付出多少,他都觉得自己付出的不够。这种“感觉自己不够好”往往才会造成心理压力,而非实际付出的“数量”。

晴子:那如何自测是否已经陷入这种“疯狂”的困境中?

莉莉:“如果我离开他一周,我会怎样,他会怎样?”——检测标准很简单,思考一下,如果我一周不刷微博,不关注他相关信息,不和别人讨论他,我会觉得可惜、失落,还是会觉得恐慌、绝望?我能不能在生活中感受到别的乐趣,我需要面对我的生活中的什么情绪?而我如果一周不关注他,不为他消费,不为他“反黑”,他的生活是否会因为我的“不努力”变得一塌糊涂还是丝毫无损?

如果以上的答案是恐慌绝望,或是觉得天都塌下来了,那么很有可能,你作为一个普通人,被资本的游戏PUA了。PUA的本质就是“我越虐你,你越离不开我,还觉得你对不起我,想到要离开我或者被我抛弃,就陷入恐慌绝望” 这样的一种精神控制。

晴子:那如何让自己走出这种已经陷入被PUA的情绪?

莉莉:那为什么做PUA的人要精神控制你,以此来达到你离不开他的目的呢?还不是因为,比起你需要他,其实他更需要你吗?为什么要让你觉得你一直对不起他呢?还不是因为他自己心虚知道自己对不起你,又害怕被你发现吗?当你意识到这一点,你就会意识到决定权在你手上。我的一些来访者,当她们意识到一直在精神控制她们的丈夫或者男友,实际上非常害怕被她们抛弃,然后她决定,“如果他继续虐待我我就离开他”,权力关系立马就反转了。她们就自由了。

晴子:对,其实我觉得防止被PUA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就是你要有随时离场的底气。那么这种底气,是不是也来自于拓展眼界和增长见识。如果能心平气和地多和不同意见的人聊一下,发现我虽然还是喜欢他,但是我并不觉得他是那么独一无二、唯我独尊的,或者接受我喜欢的人,在别人眼里可能就很普通,这种落差有时候会有助于我们保持清醒。

晴子:在我们的微博评论里,辩论双方的情绪都非常激昂且壁垒分明,对于不同的意见完全是“我不听我不听我不听”,对于自己要抒发的情绪则是,“我要说,你们为什么不让我说?”据说,这件事其实已经实际地影响了很多人的生活,“撕裂”了朋友圈。假如彼此之间不过是点头之交或普通路人之交,或许这种撕裂影响不大,但如果是发生在真朋友之间的情况,应该怎么去沟通呢?

莉莉:因为我看了很多的评论留言,我感觉到这是一种互相情绪之间的对碰,甚至大于了论据的对碰。

如果你想帮助深陷在被PUA状况中的朋友的话,可以稍微借鉴一下心理咨询师面对来访者的方式。当一个来访求助于我的时候,可能告诉我非常多的非理性观点。这个时候哪怕我内心觉得这些观点我不赞同,我也会试着去理解对付方的情绪,但是却并不需要改变我自己的观点。

当我不急着去否定对方的想法,而是帮助对方情绪流动的时候,反而对方可能会认识到自己的观点有什么问题。一个疯狂的粉丝,他的情绪,喜怒哀乐都是真实,你不接纳理解他的情绪,就开始和他谈理智的原因,那是不现实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粉丝,不断地发十条评论十条微博十条私信,但他依然认为自己“无法发声”。

因为他的情绪没有被粉圈之外,特别是和他立场不一样的人看见、理解和接纳。

当然,你并不是对方的咨询师,所以,你并没有义务为他这么做。如果你想尝试的话,在照顾好自己情绪的前提下,可以尝试。

晴子:现在很明显的分歧就是可能一方觉得你在干涉我的喜好,另外一方觉得你已经被PUA了。成年人之间处理这种理念分歧的方式应该是怎样的?

莉莉:避而不谈,是不行的。因为这个事情引发的是情绪的对抗,情绪不疏导,是只会叠加,不会消失。但是,彼此想通过一两次理性的交流,改变对方的看法,甚至痛骂一次让对方醍醐灌顶恍然大悟,这也是不可能的。

上一篇我们聊过,肖战吸纳的疯狂粉丝是在补偿自己“口欲期”的心理缺失,那是一个六个月到两岁的婴孩的心理缺失,一个人哪怕平常是个理智的成年人,在被触发了这个点的时候,他所有的相关情绪就是一个婴儿,你和一个两岁不到的婴儿谈理智是不可能的,还想通过谈一次就解决“口欲期”缺失,更加不可能的。

在这里,我建议把心理学里面一个叫做“非暴力沟通”的工具修改一下。一般我们非暴力沟通,会先描述发生了什么。但是和立场不一样的朋友沟通的时候,我建议大家可以省略发生了什么,试着让朋友描述自己的情绪:“今天发生了一些事情,让我感到悲伤和愤怒。”哪怕你知道朋友的情绪是因为“喜欢肖战”产生的,而你并不喜欢肖战,你也不用急着去改变她,只是倾听她的感受就好。在她失落的时候,大家不要讨论事情,只是陪着她哭也好、打枕头也好,也不要在她脆弱的时候灌输自己价值观。“你如果像我这样想,就不会难过了”这种说法是会让对方感觉情绪被堵住的。

如果你的朋友可以通过情绪的流动,找到自己的需求,例如“我需要被听见、被理解”,那就更好了,这个时候我们才能共情,因为大家都会有这种需求。围绕这种需求,以及如何实现这种需求,来探讨解决办法,这时候加入理性,会更有效果。

晴子:从如何和自己内心对话,到成年人之间的对话,终于我们来到了最多人关心的,如何和孩子沟通追星、理性追星和疯狂追星这件事的话题上了。

翠红:涉及到未成年人的问题,有个基本原则,这个原则可能是家长们不愿意听也不愿意面对的:未成年人行为紊乱要从家庭找原因。家长要先改善亲子关系,比如花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尝试理解、懂得他们成长期的心理。对于青春期的孩子一面要给予充足的爱,在他们探索自我和试着独立的过程中做坚固的后盾,另一方面要学会放手,试着相信他们探索生活的能力。

对于一些已经被粉头、资本洗脑的孩子,认知-行为疗法比较容易操作。当孩子把爱偶像=倾囊而出甚至不惜负债买N张单曲时,不带情绪地引导他们思考:什么是爱?今天爸爸妈妈给了你一百块零花钱是爱你,明天不给,是不是今天爱你、明天不爱你了?爱是可以买卖、随时产生和随时结束的吗?你的出生没有给爸爸妈妈带来金钱收益,为什么爸爸妈妈爱你、愿意养大你?从而解绑掉爱=花钱的这个心理枷锁。

而对于“哥哥只有我”这个话题,接下来要把问题引向偶像本身:你有父母有亲朋好友,你的偶像难道没有吗?你是怎么知道他的?在你粉他之前他一无所有吗?他不是有工作,会唱歌(演戏)吗?出道的艺人不是有经纪公司吗?通过对不合逻辑的观念反复提问,引导孩子自己对错误逻辑思考。不过,引导的基础条件始终是良好的亲子关系,否则适得其反,孩子可能会口服心不服,甚至什么都不听。

高浩容:站在孩子的角度,成为他们的朋友,他们会和你交心。站在孩子的对立面,成为他们的敌人,他们会和你宣战。

有时,大人干涉孩子追星,是大人将自己的担忧投射到孩子身上。例如,一个父亲斥责孩子为偶像花钱,他的愤怒可能并非来自孩子的行为,而是源于对自己收入的担忧,而孩子只是接收到愤怒,并不知道事情本质。

相反地,如果孩子知道家长的收入情况、钱是怎么赚的,钱是需要花在什么地方,这些钱如果不花在偶像身上,还能花在哪些地方等等,才能真正让孩子认识到自己花钱在明星身上,会对家庭和家人造成怎样的困扰,让孩子面对问题,好跟家人一起考虑。

我感觉在我们的文化里,父母都太坚强了。当我们担忧孩子,我们要把我们担忧的心情告诉孩子,让他们知道父母确实关心他们。但父母的心情经常被自己的固有观念框架住了,硬是扮演一种威严、肃穆的姿态,这让我们错过和孩子交心的机会,让情感在双方之间无法流动。

当我们想跟孩子谈谈他追星的行动,我们可以参考神经科学的角度,达到更好的效果。

要知道,大脑发育有阶段性,脑干→边缘系统→大脑皮质。也就是从生存需要、情感能力,最后才发展出理性能力。

所以如果想跟孩子谈心,首重营造一个给予孩子充分安全感的空间,加以共情同理,最后才是说理。

举例来说,我们对孩子追星的方式有疑虑,我们跟他的对话,要从孩子感觉安全的状态开始。比如我们可以跟孩子约定一次谈话,时间跟地点由孩子决定,让孩子可以选择一个他感觉比较安全的地方,不会在会谈前就过份紧张,以至于还没谈话就像准备战斗似的,提前产生逃避或准备吵架的心情。

当孩子感觉安全了,我们开始倾听孩子,给孩子充分表达的机会。这时候,我们可以回想自己崇拜偶像的过往。面对孩子的行为,试着站在孩子的年纪去看待他。

最后,等孩子感到安全了,也打开和父母之间的情感交流,我们再去谈理性的沟通。包括你想要跟孩子传授的道理,希望他改善的行为。

【结论】

这次的舆论风暴里,我们会看到一种明显的迹象,就是TAG(标签)代表一切,双方都急着为自己或者对方贴上标签,然后根据标签进行简单粗暴的处理模式。最后,如果我们情绪的走向来梳理一下事件:

粉丝先被资本营销后,因为肖战这个IP触发了自己非理性的心理按键,变成以情绪为主导的行为模式,通过为他花钱、为他做一系列的事情,来填补自己的心理诉求。在这个过程中,因为群体效应的叠加,粉丝情绪开始逐渐失控,做出了伤害了旁人的事情。

而另一方,从一开始就对肖战没有情感链接,完全理解不了因为他所能产生的情绪。当受到实际性伤害后,从尝试理性沟通发展到非理性直接对抗。但这种对抗情绪,反而更好地被资本利用了继续触发粉丝的“受害者情结”。平常要虐粉还要策划个由头,现在可好了,每天有人追着帮资本虐。

就在这种双方情绪无法宣泄,重复叠加的作用下,一场舆论界的飓风形成了。

▲当肖战的《光点》(左为《光点》单曲封面图)破亿后,激发了反对他的另一方进行各种艺术创作,其中一幅作品就是右图,其作者为微博用户@瓶子的小二-方块二。

我们归根到底所讨论的,并不是肖战做为一个自然人的身份引起的争议,更多的是他作为资本造星的IP所引发的风暴。

每个人都有自己心理上的坎需要面对,但只有过了这道坎,我们才能变成能理智看待自己情绪,而不是被资本利用的韭菜。不然,肖战只是一个心理暗示的符号,只是粉丝心理剧本上一个无限配合的角色,没有了肖战,资本弄清楚了这个套路,会不费吹灰之力再造出肖战2.0 肖战3.0。

【撰文】南方日报 南方+ 记者 梁燕 刘奕伶 刘长欣

【图片】 源自网络

编辑 梁燕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