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斗门》开播啦!
第一期我们邀请到的朗读嘉宾是
斗门镇南门村人
南门毓秀社宋魏王30代传人赵承华
说起他
想必许多街坊并不陌生
他义务担任起菉猗堂的管理员
管理维护堂内文物
还潜心梳理研究南门村历史文脉
先后撰写了许多著作
为传播斗门优秀传统文化倾心尽力
今天他要讲述的是
▼
“菉猗”是斗门赵氏(魏王派)四世祖梅南别号,源于《诗经·淇奥》,有绿竹茂盛之意。“瞻彼淇奥,绿竹猗猗......”,后人建祖祠以“菉猗”作堂号。“菉猗堂”历史悠久,其用硕大、有防风、冬暖夏凉、坚固耐用等功能的蚝壳建的墙,是目前我省,甚至全国规模最大、年代长久、保存良好的蚝壳墙体。它先后于1987年、1994年立为斗门县和珠海市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三座建筑以《菉猗堂及建筑群》名义评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并曾向国家级申报。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受市博物馆之托为菉猗堂管理员,我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就开始从事寻找祠堂文化。1988年当时斗门镇写《镇志》,要求各行政村写村志提供给镇志办,村委会托我写,就这样我开始从事我村历史文化的研究,到九十年代初时《菉猗堂》为市文保单位,并要维修,就要寻找祠堂历史资料,当时得到市、县文物部门的协助,撰写了“菉猗堂简介”,从写祠堂文化开始起我对撰写历史文化的兴趣。就这样到去年的三十多年间我先后写了《南门村志》《中共南门乡革命斗争史》《菉猗堂简介》等50多篇我村及斗门镇的历史人文资料。
我认为以菉猗堂为核心的丰厚历史人文:有省级的文保单位——菉猗堂及建筑群;省级首批古村落——接霞庄;12处市、区两级不可移动文物;八处市级历史建筑等;还有市省物质文化遗产——“斗门赵氏祭礼”和区级非遗“正旦晚煮菜茶”和代表家族核心价值有浓厚的宋文化色彩的堂号。还有十八块古碑、两块木刻匾,其中一块是明代的“忠孝义士”匾。
或许有人会问:你几十年如一日在南门从事这项工作觉得怎样?我的人生理想是能在有限的人生为社会、为南门多做点事,为子孙后代挖掘整理更多更好的精神财富。所做的一切不是尽善尽美,但都为了后人提供可供参考的资料,我今生无憾!
菉猗堂:含建于明景泰年间的《赵氏祖祠》(菉猗堂)、始建于明代晚期重建于民国十七年的《逸峰赵公祠》(世寿堂)和建于清光绪年间的《崑山赵公祠》(世德堂)集三个年代于一体的建筑群,统称《菉猗堂及建筑群》。
了解赵承华更多故事可点击蓝色文字:
【文明实践】礼敬过往,最美的故事需要传承
投稿邮箱:dmrmzx@126.com
本期音频处理:小小李
编辑:曾小胖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