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玉”朝夕相对30年!他在一次次雕琢中,悟出了这些……

四会发布
+ 订阅

他山之石,四会成器,

四会玉雕工艺具有“精、新、巧、韵”四大特点。

早在明末清初,

四会就有民众开设“家庭作坊”,

从事玉器雕刻加工。

在文宝斋翡翠博物馆,

有一位广东省第六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他是玉雕大师廖锦文,

我们一起来听听

他心目中的“玉文化”~

△视频制作 何晓莉

“玉器是记载某个时代的历史符号”

廖锦文出生于手工艺世家,

祖辈几代都从事玉雕、木雕、制砚等手工艺活。

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

他心中也逐渐产生了对玉雕的兴趣。

△廖锦文的工作照

廖锦文23岁正式踏足玉雕行业。

那一年,

他在书上看到了清代乾隆时期的

玉雕山子——《大禹治水》。

从那个作品中,

他不仅看到了精细的玉雕技艺,

还读到了被雕刻在

玉石上的那段历史和民族精神,

写实与抽象融合在这座玉山之上。

从此,他对玉雕有了更深的认识。

△清大禹治水图玉山。图源网络

“人要成才一定要经过磨练”

“玉不琢不成器”,

人要成才也一定要经过磨练。

1994年,廖锦文来到玉器产业刚起步的四会,

与妻子从“家庭作坊式”的来料加工做起。

不料,

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让他失去了一切,

过于沉重的打击甚至让他考虑放弃玉雕、重谋生路。

妻子的鼓励、对玉雕的热爱最终令他坚持下来,

两年后,

筹集到资金的他重新出发,

创办了一家属于自己的玉雕工作室。

“精雕细琢方为器,千锤百炼始成钢。”

廖锦文认为,

玉雕的过程同样是一个磨练意志的过程。

从业三十余年,

他默默雕琢,不断沉淀自己,

创造出许多优秀的作品。

△玉雕作品《镇家宝》2005年获得第十二届中国艺术博览会金奖,作品照被纳入中国邮票限量发行。

△《六祖-独树禅风》2017年获得52届全国工艺品交易会“广轻工美杯”广东省工艺美术精品奖评比的金奖

△《水墨荷香》2010年获得中华天马奖金奖

“传承是压力也是动力”

2012年,

廖锦文筹备已久的文宝斋翡翠博物馆终于开馆。

文宝斋翡翠博物馆是一家展示

中国翡翠历史、文化、艺术的人文博物馆,

全方位展示了中国玉文化。

△文宝斋翡翠博物馆

△文宝斋翡翠博物馆展厅,主体风格为复古典雅的装帧设计。

文宝斋翡翠博物馆建成后,

还担起了传承“玉文化” 的使命。

作为廖氏家族玉雕第四代传承人,

廖锦文希望这个博物馆可以成为一个平台,

将“玉文化”“玉雕精神”更好地传播出去。

最近几年,

廖锦文不断到各高校交流推广,

开设玉雕培训班、广收门徒,

让珍贵的玉雕文化得以发扬光大,

让中华民族伟大的智慧结晶得以代代相传。

接下来,

廖锦文将继续深挖玉文化的内涵,

继续沉淀自己、潜心创作,

他希望能在不同的城市开文宝斋翡翠博物馆的分馆

和玉雕培训基地,

不断扩大玉文化传播的阵地……

四会市融媒体中心四会发布编辑部

来源丨肇庆发布

你了解“玉文化”吗?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