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亲档案:吕三妹,1933年出生在香港,出生后随亲生父亲在香港生活和读书,大约1941年因为战乱和家人从香港回到祖籍地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县“南河里”,亲生父亲吕进超经常往返于香港和广州一德路做海产品生意,亲生母亲叫“阿容”,父母可能都是佛山南海人。1945年被母亲送养至佛冈县一户人家,随后又被转卖到从化良口镇,并在此生活至今。除了亲生父母,吕三妹还记得自己有很多兄弟姐妹,分别是:大姐吕丽燕、二姐吕丽兰、大弟吕白华、二弟吕东培和妹妹吕丽儿。(由于年代久远,文中的地点和人名只能确定为谐音)
香港出生的佛山人,曾住在上环附近
从大广高速出口到良口镇合群村秧溪队,需要开过半个小时曲折的山路。吕三妹自从12岁来到这里后,就很少走出过这个被群山围绕的山村。
吕三妹今年87岁,但身体十分健康,据家人说她不仅生活能够自理,还能帮忙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在接受采访时,老人的身姿始终坐得笔直,银白的鬓发梳得一丝不苟。
“吕三妹”是她从出生就一直保留下来的名字,也是如今她与亲生父母血缘联系的唯一证明。尽管已经过去了75年,但吕三妹仍记得很多儿时与父母和兄弟姐妹间的生活细节。
根据吕三妹的口述,自己1933年出生在香港,自己的父亲吕进超,曾经长期往返于香港和广州一德路做海产品生意,自己的母亲唤作“阿容”,是一个已经中年但热爱打扮的女人。除了亲生父母,吕三妹还记得自己有很多兄弟姐妹,分别是:大姐吕丽燕、二姐吕丽兰、大弟吕白华、二弟吕东培和妹妹吕丽儿,她是家中的“老三”。
吕三妹年幼时家境比较宽裕,她回忆起自己一家和四伯一家住在香港一栋很大的三层楼房里,家中还有保姆。“一楼是西餐馆,父亲一房住三楼,四伯一房住二楼。四伯有一个养女叫‘阿朱’,经常牵着我的手出门。”虽然已经记不得楼房的确切位置,但吕三妹记得楼房位于半山坡上,附近有很多石像,还有很多英国人居住。自己曾去过附近的“东华医院”和“高升戏院”(这两个地点经核实位于香港中西区上环附近),街头的双层电车驶过让年幼的她印象深刻。
在香港时,吕三妹还和两个姐姐在一家名为“天官坊”的女子学校读过书,她记得自己曾在课堂上读过《三字经》里的“人之初,性本善”,只是由于后续变故书没有继续念下去。
战火中离散的亲情,至今未能忘记
吕三妹幸福的童年没有延续太久。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第二天日军开始进攻香港。香港曾经是避风港,如今已不再安全。
吕三妹一家推测是在战争爆发后离开香港的。据吕三妹回忆,父亲因为担心日军轰炸,决定举家迁回祖籍佛山南海。“离开的时候坐的是烧煤的轮船,上岸后继续乘车”,最终他们一家来到了当时佛山南海县一个名为“南河里”的地方,吕三妹说自己的外婆住在这里。吕三妹还记得自己家对面有一个“早市”,有人在市场里卖菜、打铁,附近有一条河涌,由于旁边有染布厂,整条河都是黑色的。吕三妹在“南河里”生活期间还去过“下滘”看望自己的阿姨,据她回忆是走路就可到达的距离。
将家人送到佛山后,吕三妹的父亲又再次返回了香港,原因可能是为了继续做生意。但是从此以后,吕三妹再未得知自己父亲的任何音讯。
失去经济来源后,吕三妹一家也日益窘迫。自己的大姐很快就出嫁了,二姐被送给“南河里”附近一家人做童养媳,在三姐妹中吕三妹是最后被送养的。她被送养给了佛冈县的一户人家,临走前母亲塞给了她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地址,告诉她等以后可以凭借地址来找自己。
但是佛冈这户人家很快便将吕三妹卖到了从化良口镇,吕三妹后来的养父母收养了她。后来在吕三妹洗衣服的时候,不小心将纸条夹在了衣服里,吕三妹用来寻找亲人的线索最后中断。
75年过去,如今吕三妹重新拥有了一个幸福的大家庭。她有五个儿子,两个女儿,膝下的很多曾孙、曾孙女都到了上小学的年纪。在吕三妹孙子发给记者全家福照片里,吕三妹被簇拥在一堆晚辈中间,笑容十分幸福。
没能找到自己亲生父母的下落,成了这个儿孙满堂的老人心中最大的遗憾。吕三妹的孙子告诉记者,这几年来老人家越来越爱叨念起自己小时候的事情,自己在香港街头见过的电车,逃难时坐过的轮船,以及父母和姐姐们曾经牵过自己的那双手。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的兄弟姐妹现在还好吗?”老人的眼角有些泛光,她说为了和亲人们再见一面,她会继续等下去。
【记者】吴扬
【摄影】张冠军
【剪辑】王俊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