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莫慌!

南方+ 记者

4月30日,中山市统计局公布了2020年一季度中山市经济运行简况:GDP同比下降13.1%,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25.8%,主要经济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滑。

从数据上看,自2019年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跌入全省“垫底”层之后,中山在第一季度没能止住下滑趋势。

正如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骐骥千里也非一日之功。中山整体增速下滑,外部受全球经济下行环境影响,内部与长期性、结构性、累积性问题相关。在破釜沉舟之时,这座直面历史问题和现实考验的城市,必然要经历一个阵痛期。

也要看到,数据之下,有中山在重振虎威元年所遭遇的疫情冲击、经济大考;有中山主动调结构、促转型的冷思考、真行动;有中山40万市场主体的基本盘、强基础;也有大基建、新基建表现活跃的新趋势、新未来。

这,是中山韧性所在。

中山有40万市场主体,这是中山经济的基本盘。图为中山一电子科技企业的生产车间。

中山有40万市场主体,这是中山经济的基本盘。图为中山一电子科技企业的生产车间。

1

自去年以来连续“垫底”,表面上看中山是在持续下滑,但也要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

有人用“屋漏偏逢连夜雨”来形容中山首季经济表现——自今年初中山市委十四届八次全会明确全市“重振虎威”路线图之后,开局战即遭遇疫情冲击,经济大考难上加难。

有几个指标直接与疫情影响相关。比如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22.5%,降幅比1-2月扩大2.8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单位零售额下降29.6%。而与防疫及居民生活密切相关商品零售,则呈现增长态势:限额以上单位的中西药品类、蔬菜食品类、肉禽蛋食品类商品零售分别增长9.8%、15.8%、31.7%。

另一方面,尽管工业生产逐步恢复,但规上工业增加值降幅明显。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25.8%,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同比下降26.5%。固定资产投资完成同比下降19.7%,降幅较1-2月扩大3.1个百分点。

客观来说,疫情冲击全国乃至全球皆未能幸免。中山主要经济指标下滑,更多的是长期以来积累的结构性问题,仍然有一定的惯性,从发展规律来说不可能实现立竿见影的效果;与此同时,中山刀刃向内进行自我革命,也必须要付出一定的代价。

比如在固定资产投资领域,近20%的降幅背后,房地产开发投资大幅下降也是其中一个主因。1-3月,中山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达41.6%,这个指标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也从2019年初的70.8%持续下降到目前的51.5%。

这是一个好的信号。

此外,仔细分析数据可以发现,在3月当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降幅已比1-2月收窄5.4个百分点。从支柱产业看,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降幅分别比1-2月收窄10.0个、9.0个和15.0个百分点。

细微的变化不足以撼动整体经济指标,但这个趋势,是符合目前中山转型发展方向的。

1

普遍下滑的经济指标背后,中山也有几个亮点值得关注。

第一个,是基础设施投资保持了较快增长,增幅达57.1%。这个数据对全市投资拉动作用显著,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了28.3%。其中,交通基础设施完成26.7亿元,是计划投资额的172%;重点工业项目完成工业项目投资23.6亿元,降幅也比去年全年收窄19.7个百分点。

这组数据,也是对中山市委十四届八次全会所提出的“交通攻坚年、项目落地年、稳企安商年”目标年的一个回应。近日,中山市市长危伟汉带队先后到珠海、佛山,与两市市长座谈,其中一项重要议题就是共谋两大跨城地铁项目——广州地铁18号线延长至中山、珠海项目,佛山地铁11号线延长至中山项目。事实上,这已经不是中山第一次主动谋划与广州、珠海及佛山的轨道交通对接,市长如此重视、中山如此迫切,正是基于大湾区背景下形成交通新速度、新生活圈的诉求。

在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中山正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图为广珠城轨。

在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中山正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图为广珠城轨。

第二个,是中山对新基建的积极布局。当前,中山正加快推动5G、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4月1日,中山市委书记赖泽华率中山代表团拜访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总部时,表示要借助华为的力量,加快推动制造业智能化升级改造和“城市大脑”建设,切实提高中山产业发展水平和城市管理水平。作为回应,华为公司轮值董事长郭平也在这次座谈中提出,中小企业高度发达的中山,可抢抓国家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机遇,依托华为ICT技术,带动中山企业在新一轮技术变革浪潮中释放出更强的活力和竞争力。

一个是大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一个是涵盖5G、物联网等在内的新基建,这两大动向将为中山更好参与大湾区产业协作、赢得弯道超车机遇打下基础。

这是中山新经济增长点的支撑所在。

1

数据说明了一定问题,但数据不能说明一切问题。

事实上,面对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长期性、结构性、累积性问题,中山并未回避。去年第四季度以来,中山在全市层面铺开“重振虎威十大调研”,系统梳理制约中山发展的“四个之困”,就是要为下一步明确破解方向和路径打下基础。

赖泽华经常强调这么一句话:看不到问题是最大的问题,找不出差距是最大的差距。可以说,自去年第四季度以来,“问题导向”一直贯穿中山全市工作始终,而一些“历史问题”“痼疾顽疾”,也开始破冰。

尊企重企氛围正在重塑。赖泽华到中山任职第七天调研镇区时,便提出“企业有未来,中山才有未来”。今年一季度,赖泽华更是与企业“打得火热”,密集前往深圳、珠海、佛山等地,拜访华为、美的集团总部、格力电器、比亚迪、TCL等制造业巨头,商定拓展投资合作规划。疫情期间,中山出台了应对疫情稳企安商20条,总含金量约30亿元的政策礼包正在逐步兑现落实。

用地问题正在全面突围。土地碎片之困,土地供需矛盾突出一直是制约中山发展的头号问题。如今,向三旧改造要空间的行动在各镇区已经铺开:在东部,火炬开发区计划年内整备产业属地1000亩,三年连片打造3000亩,目标是在“十四五”期间打造万亩产业总部带;在西北部,小榄镇天集智海新城“三旧”改造项目动工,一个总规划范围约560亩的产业新城将成为产业集聚新标杆……

小榄镇天集智海新城“三旧”改造项目动工,一个总规划范围约560亩的产业新城将成为产业集聚新标杆。

小榄镇天集智海新城“三旧”改造项目动工,一个总规划范围约560亩的产业新城将成为产业集聚新标杆。

“强力推动低效工业厂房连片改造升级,加快闲置用地处置,全面禁止‘工改住’。”在中山市委十四届八次全会上,针对土地之困,中山释放出突围的决心与信号。根据计划,到2022年底,全市将统筹处置闲置土地不少于2万亩、批而未供用地1.8万亩,目标是确保未来五年新增、整理和盘活工业用地超过45平方公里,大幅提升产业承载力。今年一季度,中山用地供应同比增长4倍,其中工业类供地占总供地的60%以上。

这是中山勠力改革的决心所在。

1

静态的数据之下,是中山动起来的速度。

“破”的勇气,中山已经有了。

“立”的智慧,如何在艰难时刻稳住阵脚?

我们看到了中山的新思路——

加快谋划推动城市环湾布局向东发展,推进翠亨新区、岐江新城、民众园等一批具有战略性、牵引性、标志性的平台项目,这是要为中山发展赢得先机、赢得主动。

先后成立五大重点工作总指挥部,全面打响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工业重点项目、污水治理、保卫蓝天和美丽乡村建设“五大战役”,这是要全面提升中山城市核心竞争力和发展后劲。

我们也看到了不少新转变——

全市上下干事创业劲头足了,有不少领导干部反映,在“五大指挥部”工作微信群里,常常可以看到部门、镇区领导直至深夜还在研究工作;抗疫期间,中山驻厂代表制、点对点专车接员工返岗、火炬区50亿元抗疫贷等亮点做法得到广泛关注、点赞。

“疑难杂症”的破解速度快了,比如黄圃快线长达8年的拆迁“瓶颈”,在一个月之内得到破解;比如困扰5年之久的良朋里片区拆迁难题,也在1个月内得到解决。

发展环境有了新变化,亲商扶商重商成为各级党员干部的行动自觉,“店小二”队伍日渐壮大;京东、阿里巴巴等名企前来洽谈合作,完美、大洋电机等市内龙头企业纷纷表态立足中山、扎根中山;美的集团明确表示做大做强中山基地,力争产值两年翻一番、五年翻两番;格力集团明确用三年左右时间,将中山基地年产值规模扩大到5倍以上。

“在动荡的时候,最大的威胁不是动荡本身,而是延续昨天的逻辑。”在4月24日召开的产业高质量发展专家咨询会上,赖泽华表示,面对大危机、大变局,我们的城市和产业都不能再重复昨天的故事、重走昔日的老路。

前行道路上不可避免有这样那样的风险挑战,但路走对了就不怕山高路远。

迈向新征程,志不改、道不变。顶住滚石上山的压力,把推到一半的石头推上去:中山,上山!

【策划】龚晶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罗丽娟

【图片】叶志文


编辑 朱晓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