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育结合,惠州学院释放人才引力波

惠州大课堂
+ 订阅

今年3月,2019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公布,惠州学院作为第二完成单位参与的“精密设备特种润滑材料的研制及产业化”项目荣获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该项目填补了精密设备部分润滑材料尚未国产化的空白,惠州学院也是省内为数不多的地方院校参与研发并最终获奖的。

惠州学院。

此次惠州学院参与的研发核心人员中,就有一名该校两年前引进的博士。拿下省级大奖也是对该校引才成效的“实战”检验。2019年以来,惠州学院共引进人才199名,其中博士121名,硕士74名。学校博士学位教师占比达39.2%,位于全省同类高校前列。

求贤若渴

博士数量大幅增加

“21世纪什么最重要?人才!”人力是最稀缺的资源。人才“强”则学校“兴”,对地方院校来说更是如此。

当前,惠州学院正全力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并且正在准备申报硕士学位授予权,对人才尤其是支撑惠州“2+1”产业集群的重点学科、专业的高层次人才需求十分迫切。该校党委书记、校长彭永宏表示,围绕惠州产业发展路线图,学校加大力度引进重点人才,力争在新能源、新材料、化工、电子信息等学科领域建设院士团队或高端人才团队。

没有一线城市的繁华富庶,也没有海外的优越条件。面对国内外高校的“抢人大战”,惠州学院将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摆在极其重要位置,走出一条地方院校引才新路子。

。

惠州学院人事处处长罗恢远介绍,近年来学校高度重视高层次才引进工作,2018年成立了重点人才引进工作小组,对个别急需、紧缺专业的优秀人才,实行“一人一议”政策。一名博士从报名到发录用通知,最快一周即可完成。此外,人才引进还与该校二级学院领导班子年度考核、任期考核直接挂钩,倒逼学校自上而下重视人才引进工作。

“人才,适合之谓也。”具体到人才引进环节,惠州学院杜绝“唯帽子论”,注重行业经验,突显多元评价方式。如在博士人才引进中,该校优先录用具有行业经历的人才。

打破制度藩篱,打出引才“组合拳”,把重锤敲在了人才引进制度改革上,惠州学院为人才引进工作提速。去年该校到岗博士121名,博士数量大幅增加。

惠州学院夜景。

惠州学院夜景。

惠州学院副校长刘国栋介绍,为适应高校高层次人才引进日趋激烈的形势,该校多次提出调整人才引进政策,提高高层次人才引进待遇,全方位做好高层次人才服务工作。

去年10月起,惠州学院再次提高高层次人才引进待遇。其中,英才青年博士享受校聘副教授待遇三年,一次性给予30万至50万元的安家费、购房补贴,以及5万至15万元的科研启动费。当月新的招聘公告发布后,学校收到应聘博士简历200多份,短短3个月审核拟录用博士近140人。

引才离不开真金白银的投入。数据显示,2018年至2019年,惠州学院为106名教授、博士发放人才引进经费、科研启动经费近3000万元。2020年,人才引进方面的投入还将大幅增长。罗恢远介绍该校今年将引进博士100名,预计发放人才引进费用3000万元以上。

引育并举

“双师双能型”教师占近五成

“引才重要,育才更重要。”惠州学院副校长郑文表示,要通过学校的培养计划、政策调整、人事制度改革等增强教师能力、激发队伍活力,为教职员工提供干事创业的舞台。

惠州学院十分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成长。青年教师进校第一年,可以不承担上课任务,由二级学院指定一名资深教授,对其进行全方位指导。该校还鼓励教师参加访学进修,并给予最高18万元的经费资助。去年就有700多人次教师赴国(境)内外参加各类访学进修和培训。

2018年惠州学院时装周暨安东尼杯第六届服装设计大赛现场。资料图

2018年惠州学院时装周暨安东尼杯第六届服装设计大赛现场。资料图

不仅如此,惠州学院还开展“百名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工程”。从2018年开始,每年设立专项培养经费150万元,选拔一批优秀青年教师作为教学科研骨干培养对象。

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师是广东省“十三五”高等教育“创新强校”工程的重点项目之一,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的内在要求。为此,该校制定专门的“双师双能型”教师认定办法和教师挂职锻炼管理办法。2018、2019年,该校共有212名教师被认定为“双师双能型”教师,120名教师赴行业、企业、中小学和幼儿园挂职锻炼,316名教师具有行业、企业工作经历,具有“双师双能型”素质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近五成。

搭建平台,人才队伍质量不断提升“外在输血”的同时,“内部造血”更是相得益彰。值得一提的是,惠州学院重视教师学历提升,大幅度提高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的支持力度,给予其1年的离岗学习时间,离岗学习期间基础性绩效工资及改革性等补贴照发。

建设中的惠州学院科技产业大楼鸟瞰图。

为鼓励教师各展所长,服务学校办出特色,学校在职称评审、绩效分配等方面进行大力改革。完善教学科研型、教学型、技术服务型等不同类型教师职称评审体系,并且设立课程与教学论教师职称系列,引导教师扎扎实实做好教师教育工作。在绩效分配方面,突出工作质量,加大科研业绩分配比重,提高教学奖励力度,将二级学院党建、教学、科研、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工作考核结果与绩效分配挂钩。

记者了解到,目前惠州学院共有29名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博士后,申请攻读博人数逐年增长,学历结构不断优化。截至去年底,该校具有博士学位教师412名,占专任教师近四成;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920名,占专任教师近九成;学校拥有42名博士生、硕士生导师,双师型教师、行业专家、企业专家在拟聘导师中占比为78.57%。

高质量发展

为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赋能

人才引育并举正在结出“硕果”,源源不断为惠州学院教学高质量发展注入“源头活水”。记者了解到,该校近3年来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总量近400名,其中博士198名、硕士149名,教授13名、副教授37名。

除了惠州学院参与的项目获得省科学技术奖外,还有多位近3年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成功获得国家级科研项目。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赵振廷博士主持的《面向汗液检测的可穿戴PH值自适应无酶葡萄糖传感器研发》,获得201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立项;文学与传媒学院李若飞博士主持的《新时期艺术学理论的中国话语体系建构研究》,获得2019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立项。

依托不断壮大的高层次人才团队,该校加快推进理工科特色鲜明、教师教育协调发展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力争实现跨越式发展。

惠州学院

高水平人才多起来了,如何才能留住并用好?这是惠州学院正在思考和着力解决的问题。

去年,有高校向惠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的年轻教授许鑫博士抛来了橄榄枝。当时他觉得那所高校的平台更高更利于自己的科研发展,因此向学校提交了商调函。学校领导得知后,主动与其谈心了解他的想法和诉求,积极为其个人发展创造条件。

在许鑫获得“广东省特支计划青年文化英才”项目后,学校及时给予配套科研经费支持。“学校领导很重视留住人才,惠州宜居的城市环境也吸引了我。”许鑫最终选择留下来,继续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服务。正是由于惠州学院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惠州市优越的城市环境,有多名博士调离后不久即要求回校工作。

如果说政策待遇、提供事业平台是留人的硬实力,那么带着温度关怀教职工则是学校软实力的体现。

以疫情期间为例,该校对仍在省外(国、境外),特别是在湖北地区的教职工,惠州学院派出专人联系,为他们寄去中药、口罩等防疫物品。同时,为国(境)外访学人员增拨访学经费,通过多种资助方式帮助其解除经济上的顾虑。

“春光已至,花漫校园,等您平安归来。”彭永宏在疫情防控期间特别录制视频的中对师生如是说。

【记者】谢志清

【通讯员】金伟

编辑 南小惠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