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随着温度的逐渐回升,大棚内蚜虫、粉虱、螨虫、蓟马等“小虫”进入快速繁殖期。这些“小虫”虫口密度大、世代重叠、虫体小难发现、抗药性逐年增强,若不及时对症预防或治疗,很容易造成害虫泛滥成灾,严重降低蔬菜产量,影响经济效益。
01
治“小虫”试试非药手段
黏虫板
粉虱、蚜虫、蓟马等害虫体型小,若不注意,非常容易忽略过去,等到发现时棚内虫害已经非常严重。黏虫板以其可以提早发现害虫发生状况,作为棚室害虫的“警报器”,利于早发现、早示警,并起到一定的杀虫作用,是棚内虫害防治的第一步。
黏虫板不仅对粉虱、蓟马、螨虫、蚜虫等有良好黏杀效果,同时还可黏杀蚊蝇等,但不能随便设置。黏虫板主要有黄色和蓝色两种。粉虱、蚜虫等害虫对黄色具有较强的趋性,蓟马具有趋蓝色的习性,可以在棚室内设置黄板黏杀粉虱和蚜虫,设置蓝板诱杀蓟马。这些虫害同时发生的棚室,建议黄板、蓝板搭配使用。
不管黄板还是蓝板,诱捕时悬挂高度很重要。蔬菜幼苗时,黄板悬挂高度应高于幼苗10~15厘米,当植株长到接近黏虫板时,黏虫板要调整;设置蓝板时,悬挂高度应与作物持平。
另外,高温和低温季节,黏虫板悬挂也不一样。低温季节,一般植株中上部尤其是生长点附近光照、温度适宜,害虫多在此为害,黏虫板悬挂要靠近生长点。黏虫板悬挂时间较长或黏满害虫后,要及时更换。
2、黑光灯、诱捕器
对于蝶蛾类害虫,可以使用黑光灯、诱捕器等诱杀成虫,减少其产卵量。可在大棚内安装诱捕器,通过专用的性激素,可以诱杀蝶蛾类成虫。虫害发生变化时,只需要更换个诱芯就行,一个诱芯可以发挥两个月的诱虫作用。
一般来说,一亩地大棚悬挂3个诱捕器,就可以有效控制某一种害虫。若害虫种类多样,同时暴发,多悬挂几种虫害的诱捕器就可以。
简易诱捕器
02
药防“小虫”要对症
防治蚜虫
可选用24.7%高效氯氟氰菊酯+噻虫嗪微囊悬浮剂1500倍液或10%醚菊酯悬浮剂1500~2000倍液、2.5%高效氟氯氰菊酯水剂1500倍液、10%氯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等喷雾防治,这些农药应交替使用。
对桃蚜一类本身披有蜡粉的蚜虫,施用任何药剂时均应加0.1%中性肥皂水或洗衣粉。
防治粉虱类
可选用99%矿物油乳油200~300倍液或3%啶虫脒乳油1500~2000倍液、25%吡蚜酮悬浮剂2500~4000倍液、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25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等。叶片正反面均匀喷雾。
防治蓟马
可选用2.5%多杀霉素水乳剂70~100克/升60升喷雾或10%噻虫螓水分散粒剂5000~6000倍液、24%螺虫乙酯悬浮剂3500倍液、15%唑虫酰胺乳油1100倍液、40%啶虫脒水分散粒剂4000~6000倍液等,每隔5~7天喷1次,连续喷施3~4次。
防治螨虫
可选用5%氟虫脲乳油1000~2000倍液或50%丁醚脲悬浮剂1000~1500倍液、2.5%联苯菊酯乳油3000倍液、1%阿维菌素乳油2500~3000倍液、73%炔螨特乳油2000~2500倍液、100克/升虫螨腈悬浮剂600~800倍液、15%辛·阿维菌素乳油1000~1200倍液等,7~10天喷1次,共喷2~3次。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